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曹萍 張魏
9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發布會,介紹“十四五”以來河南文旅強省建設的豐碩成果。
發布會上,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介紹,河南聚焦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堅持創意驅動、科技賦能、項目支撐、跨界融合,走出一條順勢融合、蓄勢賦能、乘勢而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凝聚發展合力
構建文旅文創融合新格局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把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點,提出建設文旅強省、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目標任務,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為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引領與支撐。
全省400余家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旅游,“非遺進景區”“演藝進景區”融入35個旅游休閑街區、18個旅游度假區、269個A級景區,萬歲山、只有河南等成為全國文旅融合樣板。“文旅+百業”全面融合加速推進,與教科農體交等11個行業耦合催生120多個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
推動轉型升級,文化旅游發展向新空間縱深拓展。黃河、大運河、長征、長城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協調推進。重塑鄭汴洛安為重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新創4個5A級、55個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1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7個國家級、28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2個國家級、69個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重構“三山一河”生態觀光旅游體系,累計建成等級民宿319家,評定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235個。
全面塑造品牌,文旅市場新消費更火爆。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周耀霞介紹,我省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全面塑造“老家河南”等系列品牌,通過創意推廣、品牌活動、引客入豫、政策獎補等系列舉措,持續擦亮河南文旅形象,2024年河南省接待游客首次超10億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萬億元。聚焦黃河、古都、功夫等重大文化IP,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堅持“辦活動、推產品、帶場景”,以“春滿中原”“夏爽中原”“秋收中原”“冬游中原”等為主題,常態化開展“四季河南”宣傳推廣活動,持續帶火鄭州阜民里、銀基動物王國、隋唐洛陽城等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
守護歷史根脈
推進文化瑰寶傳承新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期間指出,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作為文物大省、考古強省,“十四五”以來,我省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取得累累碩果。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我省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專項,“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成果,順利結項;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總數達到55個,繼續領跑全國。
不斷構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標識體系。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博物館等9座遺址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二里頭、鄭州商城等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掛牌,清涼寺汝官窯等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立項,全省已立項和已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數合計18家,居全國第一。
2024年,河南博物院《瑪雅文明展》等“大文創”實現總營收6700萬元;殷墟博物館推出八大類400款在售產品,開館首年接待觀眾約180萬人次,文化創意產品年收入約1700萬元……通過不斷推動文物“活”起來,文化產品業態的創意創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文物、考古已經成為河南“文旅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擴大優質供給
釋放公共文化服務新效能
“十四五”期間,全省文化事業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優不優”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中原文化繁榮興盛。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萬捷介紹,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級公共圖書館177個、文化館201個、博物館409個、美術館14個。各地還順應群眾需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園區、公園綠地、居民集聚區等,打造以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村史館為代表的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000多個,群眾家門口的好去處越來越多。
舞臺藝術精品多起來。“十四五”以來,各文藝團體創作推出豫劇《大河安瀾》《婦好》,曲劇《魯鎮》,越調《華佗》,京劇《大河歸流》等100多臺優秀劇目。其中,《大河安瀾》和《魯鎮》兩部作品榮獲中宣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全省開展“中原文化大舞臺”“舞臺藝術送基層”等惠民演出15萬余場;支持戲曲網絡直播等新業態,據不完全統計,豫劇在全國所有劇種中直播場次最多,全網年觀看量突破百億人次,讓更多的觀眾共享文藝創新發展成果。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曹萍 張魏
9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發布會,介紹“十四五”以來河南文旅強省建設的豐碩成果。
發布會上,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介紹,河南聚焦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堅持創意驅動、科技賦能、項目支撐、跨界融合,走出一條順勢融合、蓄勢賦能、乘勢而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凝聚發展合力
構建文旅文創融合新格局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把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點,提出建設文旅強省、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目標任務,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為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引領與支撐。
全省400余家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旅游,“非遺進景區”“演藝進景區”融入35個旅游休閑街區、18個旅游度假區、269個A級景區,萬歲山、只有河南等成為全國文旅融合樣板!拔穆+百業”全面融合加速推進,與教科農體交等11個行業耦合催生120多個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
推動轉型升級,文化旅游發展向新空間縱深拓展。黃河、大運河、長征、長城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協調推進。重塑鄭汴洛安為重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新創4個5A級、55個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1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7個國家級、28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2個國家級、69個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重構“三山一河”生態觀光旅游體系,累計建成等級民宿319家,評定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235個。
全面塑造品牌,文旅市場新消費更火爆。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周耀霞介紹,我省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全面塑造“老家河南”等系列品牌,通過創意推廣、品牌活動、引客入豫、政策獎補等系列舉措,持續擦亮河南文旅形象,2024年河南省接待游客首次超10億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萬億元。聚焦黃河、古都、功夫等重大文化IP,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堅持“辦活動、推產品、帶場景”,以“春滿中原”“夏爽中原”“秋收中原”“冬游中原”等為主題,常態化開展“四季河南”宣傳推廣活動,持續帶火鄭州阜民里、銀基動物王國、隋唐洛陽城等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
守護歷史根脈
推進文化瑰寶傳承新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期間指出,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作為文物大省、考古強省,“十四五”以來,我省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取得累累碩果。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我省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專項,“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成果,順利結項;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總數達到55個,繼續領跑全國。
不斷構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標識體系。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博物館等9座遺址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二里頭、鄭州商城等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掛牌,清涼寺汝官窯等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立項,全省已立項和已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數合計18家,居全國第一。
2024年,河南博物院《瑪雅文明展》等“大文創”實現總營收6700萬元;殷墟博物館推出八大類400款在售產品,開館首年接待觀眾約180萬人次,文化創意產品年收入約1700萬元……通過不斷推動文物“活”起來,文化產品業態的創意創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文物、考古已經成為河南“文旅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擴大優質供給
釋放公共文化服務新效能
“十四五”期間,全省文化事業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優不優”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中原文化繁榮興盛。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萬捷介紹,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級公共圖書館177個、文化館201個、博物館409個、美術館14個。各地還順應群眾需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園區、公園綠地、居民集聚區等,打造以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村史館為代表的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000多個,群眾家門口的好去處越來越多。
舞臺藝術精品多起來。“十四五”以來,各文藝團體創作推出豫劇《大河安瀾》《婦好》,曲劇《魯鎮》,越調《華佗》,京劇《大河歸流》等100多臺優秀劇目。其中,《大河安瀾》和《魯鎮》兩部作品榮獲中宣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全省開展“中原文化大舞臺”“舞臺藝術送基層”等惠民演出15萬余場;支持戲曲網絡直播等新業態,據不完全統計,豫劇在全國所有劇種中直播場次最多,全網年觀看量突破百億人次,讓更多的觀眾共享文藝創新發展成果。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