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濟源黃河三峽。 本報資料圖片 秦建設 攝
核心提示
九曲黃河,奔騰著中華民族的血脈,沉淀著中原大地的幸福密碼。本期特刊以“我家門前的‘幸福河’”為窗,透過六位平凡奮斗者的身影——植綠護林的守望者、保障安瀾的治河人、高效節水的種糧人、變廢為寶的環保人、娓娓道來的講述者、遷出安居的灘區百姓,觀望一條大河與千萬人生活的交響,感受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音。
護林員
三十六載守青山
□本報記者 于濤
在太行南麓、黃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彎處,便是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國有南山林場。
9月14日一早,護林員王備戰便已進入林區,像過去36年中的每一天一樣,踏上了巡山的路。
林子已經郁郁蔥蔥,隨處可見成片的側柏、刺槐迎風挺立。而在60多年前,南山大部分還是荒山禿嶺。
“在南山三代林業人的接力中,一片荒山禿嶺才變成了漫山蒼翠的林海,也創造了南太行造林‘濟源經驗’!弊鳛榈诙o林人的王備戰對這段歷史熟稔于心。
1989年,不滿20歲的王備戰到林場當上了護林員,開始管護萬畝森林!傲謪^在大山深處,只見樹木不見人,方圓數十里沒有人煙!蓖鮽鋺鸹貞浀馈
三分栽、七分管。為了讓前人辛辛苦苦培植的綠蔭永遠綠下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他都堅持巡護,餓了就吃隨身帶的干糧,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太陽落山才返回護林房,一天來回幾十里。
讓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2004年,兩名盜樹者在砍樹時被他遇見,他們先威脅后利誘王備戰,均未成功。
“他們砍樹違法,休想偷走一棵樹。”王備戰說,后來盜樹者強行開車逃走,他撲上去攔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趕到。
為何如此堅持?“樹多了,風沙就少了,黃河水也更清了!蓖鮽鋺疬@句話雖簡單,卻道出了南山林場更加重要的意義。
南山林場不僅是河南重要的生態涵養區,更是黃河中下游一道關鍵的綠色生態屏障。據科學監測,南山的森林多年來涵養水源2000萬立方米,每年減少水土流失15萬立方米,有力地保護了小浪底庫區的生態安全。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南山林場迎來了新的機遇,生態修復力度加大,林木品種更加豐富,南山林場的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8.48%,植物種類達1500余種、動物種類達200余種。
“看著這些樹,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蓖鮽鋺鹫f,快要退休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片林海。
如今,他正帶著年輕隊員熟悉每一條巡護路線,講述每一片林子的故事!熬G色屏障要一代代守下去,黃河才能永遠惠澤中原。”他說。
河務工作者
巡堤查險護安瀾
□本報記者 譚勇 本報通訊員 祝楓熠
大雨下了一夜。9月12日5時完成交接班后,褚滑鋒裹緊衣領,拿上探測桿和隊員們走出值班室,開啟了一天的巡堤查險。
作為溫縣黃河大玉蘭控導工程班組的班長,每天巡查,褚滑鋒都會第一時間用手機打開“河務通”APP,查閱實時工程現狀,隨后徒步逐壩、逐堤段開展巡查。
黃河溫縣段位于黃河中下游交匯處,河道存在堤距寬、溜勢分散等特點,導致泥沙易淤積,且主流擺動頻繁、新淤灘岸抗沖能力差。當主流沖刷灘岸形成彎道后,極易引發“橫河”“斜河”現象,對堤防工程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因此,日常巡堤查險必不可少。
走近靠河壩坡,褚滑鋒用探立桿仔細探測著壩前水深,當確認根坦石無松動后,才掏出巡堤本開始記錄:6時15分,5號壩無滲漏、根石穩固,水位較昨日上漲0.16米。
“這是來自防汛一線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要確保每一個數據都精準無誤。”他邊記錄,邊向旁邊的隊員再三叮囑,確認數據的準確性。
10時,褚滑鋒調來無人機觀測畸形河勢及河道主流擺動情況!耙郧翱磕_跑半天,現在‘空中眼睛’半小時摸清河勢……”褚滑鋒感嘆。
話音剛落,手機里傳來了溫縣壩岸險情監控預警——3號壩工程異常。褚滑鋒迅速對出險壩開展根石加固搶險指揮:面朝裝載機,一會兒比個小拇指的手勢,一會兒比個拳頭的手勢……
“小拇指,代表小號鉛絲籠;拳頭,代表大號鉛絲籠。”褚滑鋒說,由于裝載機啟動后壩面噪聲較大,隊員們根本聽不到喊話,什么樣的險情、什么樣的位置、拋什么樣的鉛絲籠,都是通過手勢或旗幟來判斷決定。選籠、裝籠、拋投一氣呵成,3號壩的警報終于解除。
雨后堤頂免不了會有大大小小的積水坑,這些積水夾雜著樹葉可能侵蝕壩體或是堵塞排水口。褚滑鋒和隊員們帶上鐵锨等工具上堤開展修復,直到14公里堤頂壩面積水全部清除干凈,工程排水暢通。此時,已是傍晚。
夕陽西下,褚滑鋒手里的巡堤本已經被記得密密麻麻,站在堤壩上遠眺,平靜安瀾的河面上,浮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遷居群眾
新居所里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若凡 本報通訊員 孫芳芳
9月15日,記者走進蘭考縣丁楊社區,“三義家和”老年大學歌聲悠揚。68歲的居民王秀萍站在講臺上領唱,臺下30多位老人齊聲歌唱,歌聲里滿是熱忱!耙郧白↑S河灘區土坯房,大雨天整夜不敢睡,現在搬進社區新樓房,不僅環境好了,生活也豐富多彩!”王秀萍的話,表達了在場老人的共同心聲。
丁楊社區由三義寨鄉丁圪垱村、楊圪垱村搬遷建成,兩村緊臨黃河河道,農戶住房多為低矮土坯房,每到黃河汛期,防洪壓力很大。2023年,蘭考縣啟動沿黃高灘區搬遷安置項目,同年12月社區交付,1278戶4694名群眾徹底告別“靠河吃河、怕河躲河”的日子。
搬出“水窩子”,過上好日子。如今,社區內各項設施齊備,還有滑梯、木馬等兒童娛樂設施。更讓居民們欣喜的是,三義寨鄉中心幼兒園就在社區旁邊。居民王紅梅送孩子入園時說:“以前騎三輪車送娃要半小時,現在出家門步行5分鐘就到!庇變簣@內繪本室、探索角等活動場所齊全,三餐按營養標準搭配。
就業有門路,日子更有奔頭。社區東側的共富工坊,是社區引入一家針織公司建設的。送完孩子,王紅梅步行10分鐘就到了共富工坊!霸谶@里做手工活按件計酬,每月能掙2000多塊錢,接娃、做飯一點不耽誤!惫し回撠熑私榻B,目前共富工坊已帶動1000多名社區及周邊居民就業。
老人的“就醫難”,也隨遷建得到解決。75歲的居民薛廣俊患高血壓多年,遷建前拿藥要翻堤過河,再乘公交車,折騰大半天。如今,三義寨鄉衛生院就在社區旁邊,不僅開設了慢性病管理門診,還為老人提供免費體檢、簽約隨訪服務。“醫生每月上門量血壓、調藥量,打電話提醒吃藥,看病別提多方便了。”薛廣俊說。
從避險安居到就學省心,從就業增收到就醫便捷,丁楊社區用一項項配套、一個個變化,讓黃河灘區群眾的“幸福清單”越拉越長,讓好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種糧大戶
智慧灌溉保豐收
□本報記者 劉一潔
9月15日清晨,獲嘉縣照鏡鎮樊莊村的玉米地里薄霧未散,齊文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宋齊文打開手機,登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臺,屏幕上顯示的土壤表層濕度為22.6%。“離收獲還有20天左右,這墑情可以,不需要再澆水了!彼锡R文說。
今年,宋齊文的家庭農場被納入獲嘉縣水肥一體化高效用水示范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臺在這里落地。這個云端“水管家”通過內嵌的作物生長專家庫、智慧灌溉模型庫,能結合農場區位、作物種類、氣象數據等動態生成智能化灌溉方案。
不用每日下地巡田,根據作物需求科學澆灌——這是“中灌云”給宋齊文帶來的農業新體驗。“以前澆地,100多畝地得雇人輪班守著水泵,澆一遍要七八天,遇上干旱更是心慌!蓖飰爬镎R排列的傳感器,宋齊文感慨,“現在手機上就能看墑情、遠程控水,而且澆水時還能自動切換地塊,省心多了!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和獲嘉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下,齊文家庭農場實現了“測墑灌溉”與“水肥協同”的精準管理,宋齊文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灌溉記錄,每個地塊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清晰可查。
今年夏季,宋齊文的100多畝試驗田里,小麥畝產1300多斤,比普通地塊增產近200斤;每畝地每次澆水的用水量也從30多立方米減少到15立方米左右,化肥使用量也降低了近四成,節本又增收,賬本上的數字實實在在。宋齊文剝開苞葉,金黃的籽粒緊密排列,“這都是發展科技農業的好處。”如今,這塊農田成了周邊農戶常來“取經”的觀摩點。
農業既是用水大戶,又是節水重點。從憑經驗到靠數據,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宋齊文種地的變化正是黃河流域農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黃河流域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9年的0.560提高到目前的0.573,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明顯提升的背后,是眾多像宋齊文這樣的種糧大戶在技術賦能下的農業實踐。科技賦能下的節水農業,正讓黃河水滋養出更可持續的豐收希望。
環保企業職工
飛灰將要變為寶
□本報記者 趙一帆 實習生 李涵
9月15日,天高云淡。登封市吉奧固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員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開工加緊調試設備。在三個巨大的儲存塔前,公司總經理楊洪波駐足停留:“飛灰被‘吃干榨凈’后,將轉化為膠凝材料的原料,儲存在這里……”
他口中的“飛灰”,是指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煙道灰,屬危險廢物。通常來說,每百萬人口一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焚燒所產生的飛灰量為1萬噸。放眼河南,每年產生飛灰約70萬噸,體積相當于400個標準游泳池。
“飛灰的產生量巨大,但消納方式一直以填埋為主,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其中所含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楊洪波告訴記者,按照要求,到2030年,全國危險廢物填埋占比要控制在10%以內,而吉奧固化新材料這條生產線,正是飛灰資源化處置的最優解之一。
楊洪波解釋:“飛灰分為可溶物質(氯鹽)和不可溶物質(灰渣)兩大部分?扇芪镔|的主要成分鉀、鈉等,約占飛灰量的25%。不可溶物質主要成分為鈣、硅、鋁等,約占飛灰量的75%。”
在這里,飛灰經過水洗和無機聚合沉淀,不僅解決了有害物質的環境危害,還變身為可被再次利用的低碳膠凝材料及再生工業鹽,其中低碳膠凝材料可廣泛應用于礦山修復、市政工程,再生工業鹽可以作為鉀肥及氯堿化工的原料,實現了100%的資源循環利用。
“無廢城市”建設是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我省提出到2025年,黃河流域“無廢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其中,補齊飛灰處置的短板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28日,我們正式拿到了河南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這也是我省首張飛灰綜合利用許可證。目前,我們正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預計10月底正式生產!睏詈椴ㄕf。
天色漸晚,廠區轟鳴的設備聲漸漸歸于平靜,車間上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幅標語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黃河博物館講解員
黃河文化代代傳
李雪菲正在進行講解工作。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譚勇
“走進黃河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玻璃鋼彩繪制作的黃河著名景點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它以磅礴之勢,向我們訴說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與母親河的相依相伴……”9月15日上午,記者在黃河博物館見到李雪菲時,她正在為參觀者講解。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其前身是治黃展覽會。
“1955年4月17日,治黃展覽會首次在鄭州舉辦‘治理黃河展覽’,這一天也成為黃河博物館建館紀念日!崩钛┓聘嬖V記者,今年是黃河博物館建館70周年,博物館已經接待國內外觀眾數百萬人次,成為母親河的重要展示窗口。
2012年9月27日,位于鄭州市迎賓路402號、占地40畝的黃河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社會開放!霸谶@里,通過珍貴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圖片等,輔以模型、影片、雕塑、場景、三維動畫、互動展示屏等生動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新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與實踐等內容!崩钛┓茙е浾哌厖⒂^邊講解。
2019年大學畢業后,李雪菲就進入黃河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她明顯感覺到,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黃河博物館,通過學習黃河知識,更好地了解、弘揚黃河文化。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博物館里就會有許多小小的身影,孩子們參觀展廳,或參與博物館研學課程,興致盎然。
“每次參觀結束,總會有孩子主動地向我提一些有關黃河的問題,而我也總能從孩子們的問題中感受到他們對于母親河的熱愛,耐心為他們一一解答!崩钛┓普J為,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在孩子們心里埋下黃河文化傳承的種子。
“在博物館中,我們是黃河與觀眾之間對話的橋梁。我也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作為講解員,肩負著傳播黃河文化的重任,更應將黃河故事講好,把黃河文化融入社會教育,讓黃河文化代代相傳!崩钛┓普f。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濟源黃河三峽。 本報資料圖片 秦建設 攝
核心提示
九曲黃河,奔騰著中華民族的血脈,沉淀著中原大地的幸福密碼。本期特刊以“我家門前的‘幸福河’”為窗,透過六位平凡奮斗者的身影——植綠護林的守望者、保障安瀾的治河人、高效節水的種糧人、變廢為寶的環保人、娓娓道來的講述者、遷出安居的灘區百姓,觀望一條大河與千萬人生活的交響,感受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音。
護林員
三十六載守青山
□本報記者 于濤
在太行南麓、黃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彎處,便是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國有南山林場。
9月14日一早,護林員王備戰便已進入林區,像過去36年中的每一天一樣,踏上了巡山的路。
林子已經郁郁蔥蔥,隨處可見成片的側柏、刺槐迎風挺立。而在60多年前,南山大部分還是荒山禿嶺。
“在南山三代林業人的接力中,一片荒山禿嶺才變成了漫山蒼翠的林海,也創造了南太行造林‘濟源經驗’。”作為第二代護林人的王備戰對這段歷史熟稔于心。
1989年,不滿20歲的王備戰到林場當上了護林員,開始管護萬畝森林!傲謪^在大山深處,只見樹木不見人,方圓數十里沒有人煙!蓖鮽鋺鸹貞浀。
三分栽、七分管。為了讓前人辛辛苦苦培植的綠蔭永遠綠下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他都堅持巡護,餓了就吃隨身帶的干糧,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太陽落山才返回護林房,一天來回幾十里。
讓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2004年,兩名盜樹者在砍樹時被他遇見,他們先威脅后利誘王備戰,均未成功。
“他們砍樹違法,休想偷走一棵樹!蓖鮽鋺鹫f,后來盜樹者強行開車逃走,他撲上去攔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趕到。
為何如此堅持?“樹多了,風沙就少了,黃河水也更清了!蓖鮽鋺疬@句話雖簡單,卻道出了南山林場更加重要的意義。
南山林場不僅是河南重要的生態涵養區,更是黃河中下游一道關鍵的綠色生態屏障。據科學監測,南山的森林多年來涵養水源2000萬立方米,每年減少水土流失15萬立方米,有力地保護了小浪底庫區的生態安全。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南山林場迎來了新的機遇,生態修復力度加大,林木品種更加豐富,南山林場的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8.48%,植物種類達1500余種、動物種類達200余種。
“看著這些樹,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王備戰說,快要退休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片林海。
如今,他正帶著年輕隊員熟悉每一條巡護路線,講述每一片林子的故事!熬G色屏障要一代代守下去,黃河才能永遠惠澤中原!彼f。
河務工作者
巡堤查險護安瀾
□本報記者 譚勇 本報通訊員 祝楓熠
大雨下了一夜。9月12日5時完成交接班后,褚滑鋒裹緊衣領,拿上探測桿和隊員們走出值班室,開啟了一天的巡堤查險。
作為溫縣黃河大玉蘭控導工程班組的班長,每天巡查,褚滑鋒都會第一時間用手機打開“河務通”APP,查閱實時工程現狀,隨后徒步逐壩、逐堤段開展巡查。
黃河溫縣段位于黃河中下游交匯處,河道存在堤距寬、溜勢分散等特點,導致泥沙易淤積,且主流擺動頻繁、新淤灘岸抗沖能力差。當主流沖刷灘岸形成彎道后,極易引發“橫河”“斜河”現象,對堤防工程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因此,日常巡堤查險必不可少。
走近靠河壩坡,褚滑鋒用探立桿仔細探測著壩前水深,當確認根坦石無松動后,才掏出巡堤本開始記錄:6時15分,5號壩無滲漏、根石穩固,水位較昨日上漲0.16米。
“這是來自防汛一線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要確保每一個數據都精準無誤!彼呌涗,邊向旁邊的隊員再三叮囑,確認數據的準確性。
10時,褚滑鋒調來無人機觀測畸形河勢及河道主流擺動情況!耙郧翱磕_跑半天,現在‘空中眼睛’半小時摸清河勢……”褚滑鋒感嘆。
話音剛落,手機里傳來了溫縣壩岸險情監控預警——3號壩工程異常。褚滑鋒迅速對出險壩開展根石加固搶險指揮:面朝裝載機,一會兒比個小拇指的手勢,一會兒比個拳頭的手勢……
“小拇指,代表小號鉛絲籠;拳頭,代表大號鉛絲籠!瘪一h說,由于裝載機啟動后壩面噪聲較大,隊員們根本聽不到喊話,什么樣的險情、什么樣的位置、拋什么樣的鉛絲籠,都是通過手勢或旗幟來判斷決定。選籠、裝籠、拋投一氣呵成,3號壩的警報終于解除。
雨后堤頂免不了會有大大小小的積水坑,這些積水夾雜著樹葉可能侵蝕壩體或是堵塞排水口。褚滑鋒和隊員們帶上鐵锨等工具上堤開展修復,直到14公里堤頂壩面積水全部清除干凈,工程排水暢通。此時,已是傍晚。
夕陽西下,褚滑鋒手里的巡堤本已經被記得密密麻麻,站在堤壩上遠眺,平靜安瀾的河面上,浮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遷居群眾
新居所里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若凡 本報通訊員 孫芳芳
9月15日,記者走進蘭考縣丁楊社區,“三義家和”老年大學歌聲悠揚。68歲的居民王秀萍站在講臺上領唱,臺下30多位老人齊聲歌唱,歌聲里滿是熱忱。“以前住黃河灘區土坯房,大雨天整夜不敢睡,現在搬進社區新樓房,不僅環境好了,生活也豐富多彩!”王秀萍的話,表達了在場老人的共同心聲。
丁楊社區由三義寨鄉丁圪垱村、楊圪垱村搬遷建成,兩村緊臨黃河河道,農戶住房多為低矮土坯房,每到黃河汛期,防洪壓力很大。2023年,蘭考縣啟動沿黃高灘區搬遷安置項目,同年12月社區交付,1278戶4694名群眾徹底告別“靠河吃河、怕河躲河”的日子。
搬出“水窩子”,過上好日子。如今,社區內各項設施齊備,還有滑梯、木馬等兒童娛樂設施。更讓居民們欣喜的是,三義寨鄉中心幼兒園就在社區旁邊。居民王紅梅送孩子入園時說:“以前騎三輪車送娃要半小時,現在出家門步行5分鐘就到!庇變簣@內繪本室、探索角等活動場所齊全,三餐按營養標準搭配。
就業有門路,日子更有奔頭。社區東側的共富工坊,是社區引入一家針織公司建設的。送完孩子,王紅梅步行10分鐘就到了共富工坊。“在這里做手工活按件計酬,每月能掙2000多塊錢,接娃、做飯一點不耽誤!惫し回撠熑私榻B,目前共富工坊已帶動1000多名社區及周邊居民就業。
老人的“就醫難”,也隨遷建得到解決。75歲的居民薛廣俊患高血壓多年,遷建前拿藥要翻堤過河,再乘公交車,折騰大半天。如今,三義寨鄉衛生院就在社區旁邊,不僅開設了慢性病管理門診,還為老人提供免費體檢、簽約隨訪服務!搬t生每月上門量血壓、調藥量,打電話提醒吃藥,看病別提多方便了!毖V俊說。
從避險安居到就學省心,從就業增收到就醫便捷,丁楊社區用一項項配套、一個個變化,讓黃河灘區群眾的“幸福清單”越拉越長,讓好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種糧大戶
智慧灌溉保豐收
□本報記者 劉一潔
9月15日清晨,獲嘉縣照鏡鎮樊莊村的玉米地里薄霧未散,齊文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宋齊文打開手機,登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臺,屏幕上顯示的土壤表層濕度為22.6%!半x收獲還有20天左右,這墑情可以,不需要再澆水了。”宋齊文說。
今年,宋齊文的家庭農場被納入獲嘉縣水肥一體化高效用水示范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臺在這里落地。這個云端“水管家”通過內嵌的作物生長專家庫、智慧灌溉模型庫,能結合農場區位、作物種類、氣象數據等動態生成智能化灌溉方案。
不用每日下地巡田,根據作物需求科學澆灌——這是“中灌云”給宋齊文帶來的農業新體驗!耙郧皾驳,100多畝地得雇人輪班守著水泵,澆一遍要七八天,遇上干旱更是心慌!蓖飰爬镎R排列的傳感器,宋齊文感慨,“現在手機上就能看墑情、遠程控水,而且澆水時還能自動切換地塊,省心多了。”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和獲嘉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下,齊文家庭農場實現了“測墑灌溉”與“水肥協同”的精準管理,宋齊文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灌溉記錄,每個地塊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清晰可查。
今年夏季,宋齊文的100多畝試驗田里,小麥畝產1300多斤,比普通地塊增產近200斤;每畝地每次澆水的用水量也從30多立方米減少到15立方米左右,化肥使用量也降低了近四成,節本又增收,賬本上的數字實實在在。宋齊文剝開苞葉,金黃的籽粒緊密排列,“這都是發展科技農業的好處!比缃,這塊農田成了周邊農戶常來“取經”的觀摩點。
農業既是用水大戶,又是節水重點。從憑經驗到靠數據,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宋齊文種地的變化正是黃河流域農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黃河流域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9年的0.560提高到目前的0.573,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明顯提升的背后,是眾多像宋齊文這樣的種糧大戶在技術賦能下的農業實踐。科技賦能下的節水農業,正讓黃河水滋養出更可持續的豐收希望。
環保企業職工
飛灰將要變為寶
□本報記者 趙一帆 實習生 李涵
9月15日,天高云淡。登封市吉奧固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員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開工加緊調試設備。在三個巨大的儲存塔前,公司總經理楊洪波駐足停留:“飛灰被‘吃干榨凈’后,將轉化為膠凝材料的原料,儲存在這里……”
他口中的“飛灰”,是指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煙道灰,屬危險廢物。通常來說,每百萬人口一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焚燒所產生的飛灰量為1萬噸。放眼河南,每年產生飛灰約70萬噸,體積相當于400個標準游泳池。
“飛灰的產生量巨大,但消納方式一直以填埋為主,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其中所含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楊洪波告訴記者,按照要求,到2030年,全國危險廢物填埋占比要控制在10%以內,而吉奧固化新材料這條生產線,正是飛灰資源化處置的最優解之一。
楊洪波解釋:“飛灰分為可溶物質(氯鹽)和不可溶物質(灰渣)兩大部分。可溶物質的主要成分鉀、鈉等,約占飛灰量的25%。不可溶物質主要成分為鈣、硅、鋁等,約占飛灰量的75%!
在這里,飛灰經過水洗和無機聚合沉淀,不僅解決了有害物質的環境危害,還變身為可被再次利用的低碳膠凝材料及再生工業鹽,其中低碳膠凝材料可廣泛應用于礦山修復、市政工程,再生工業鹽可以作為鉀肥及氯堿化工的原料,實現了100%的資源循環利用。
“無廢城市”建設是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我省提出到2025年,黃河流域“無廢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其中,補齊飛灰處置的短板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28日,我們正式拿到了河南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這也是我省首張飛灰綜合利用許可證。目前,我們正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預計10月底正式生產!睏詈椴ㄕf。
天色漸晚,廠區轟鳴的設備聲漸漸歸于平靜,車間上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幅標語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黃河博物館講解員
黃河文化代代傳
李雪菲正在進行講解工作。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譚勇
“走進黃河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玻璃鋼彩繪制作的黃河著名景點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它以磅礴之勢,向我們訴說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與母親河的相依相伴……”9月15日上午,記者在黃河博物館見到李雪菲時,她正在為參觀者講解。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其前身是治黃展覽會。
“1955年4月17日,治黃展覽會首次在鄭州舉辦‘治理黃河展覽’,這一天也成為黃河博物館建館紀念日。”李雪菲告訴記者,今年是黃河博物館建館70周年,博物館已經接待國內外觀眾數百萬人次,成為母親河的重要展示窗口。
2012年9月27日,位于鄭州市迎賓路402號、占地40畝的黃河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社會開放。“在這里,通過珍貴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圖片等,輔以模型、影片、雕塑、場景、三維動畫、互動展示屏等生動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新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與實踐等內容!崩钛┓茙е浾哌厖⒂^邊講解。
2019年大學畢業后,李雪菲就進入黃河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她明顯感覺到,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黃河博物館,通過學習黃河知識,更好地了解、弘揚黃河文化。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博物館里就會有許多小小的身影,孩子們參觀展廳,或參與博物館研學課程,興致盎然。
“每次參觀結束,總會有孩子主動地向我提一些有關黃河的問題,而我也總能從孩子們的問題中感受到他們對于母親河的熱愛,耐心為他們一一解答!崩钛┓普J為,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在孩子們心里埋下黃河文化傳承的種子。
“在博物館中,我們是黃河與觀眾之間對話的橋梁。我也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作為講解員,肩負著傳播黃河文化的重任,更應將黃河故事講好,把黃河文化融入社會教育,讓黃河文化代代相傳。”李雪菲說。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