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九曲黃河,浪淘風簸
上下五千年
東西一萬里
上善若水,水生萬物
黃河是母親河,是文明河
黃河是憂患河,也是幸福河
從災害頻發到安瀾幸福
黃河沿線九。▍^)
寫出人民治黃新篇章
黃河長垣段。 王相川/攝
黃河本性有“三善”——
善淤、善決、善徙,
可謂來者不善,“三善”皆為惡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為患,不可勝記
塑造華北大平原的同時
也給沿線人民帶來沉痛災難
從公元前602年
到1938年的2540年間
黃河下游決口總計約1590次
大改道26次
北至天津,南達江淮
洪澇之所至,千里無人煙
黃河蘭考段。 吳永剛/攝
河定民安,千載無患
是歷代治河者的心愿
一部治黃史
也是一部奮斗史
大禹改堵截為疏導
賈讓提出治黃三策
或因勢利導
或開溝掘渠
或筑堤防洪
或束水攻沙
治黃治水治沙
安民利民惠民
引黃渠道灌溉良田
溝通水系溝通漕運
但治黃千年史
從來治標難治本
黃河難馴,天下難安
悲慘滿目盡瘡痍
海晏河清長為夢
開封黑崗口記事廣場上的安瀾石碑,“安瀾”二字取自林則徐詩句。大河網資料圖
1946年,冀魯豫解放區
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成立
翻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加高培厚堤防
建設分滯洪區
打造防洪體系
戰勝洪水旱災
通過調水調沙,有效遏制頑疾
人民治黃,尊重規律
因時制宜,因事施策
把這條憂患之河
改造成安瀾之河
新中國成立以來
黃河先后抵御了12次大洪水
實現了連續26年不斷流
見證了“地上懸河”奇跡
滋養著沿黃人民
灌溉著華夏大地
蘭考東壩頭鎮黃河最后一道灣。
健康的母親河
正在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共同抓好大保護
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引領下
源頭區推進生態保護、涵養水源
上游地區注重防沙治沙
中游地區推動水土保持、提升水質
下游地區進行河道灘區綜合治理
入海口開展濕地保護
重在保護,也重在治理
沿黃九。▍^)正在
下好協同治理這盤棋
小浪底調水調沙,科學調控黃河水沙關系。
青海省
扛起萬里黃河的源頭責任
守護好“中華水塔”的生態安全
四川省
建設國家重要水源補給地涵養地
繪就綠色新畫卷
甘肅省
實施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確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寧夏回族自治區
立足“一河三山”生態坐標
筑牢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內蒙古自治區
強化“三北”工程聯防聯治
流域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山西省
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陜西省
打響荒漠化綜合防治
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山東省
推進沿黃生態保護修復
提升黃河干流防洪能力
保障黃河下游長久安瀾
黃河寧夏段。
萬里黃河,險在河南
從中游到下游的過渡
從山區到平原的漸變
讓河南成為千年治黃主戰場
河南基本建成
“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
防洪工程體系
推進黃河下游
“十四五”防洪工程
89處工程主體全部完工
進一步完善了
河南黃河防洪體系
為黃河歲歲安瀾
和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黃河孟津段。
從九曲黃河萬里沙
到千頃碧波流向海
從桀驁不馴
到歲歲安瀾
從治水到智水
到數字孿生賦能
黃河治理新模式
潮平兩岸闊
大河波浪寬
抓好大保護
推進大治理
惠澤子孫后代
保障長治久安
9月18日
“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活動
正式啟幕
(文/大河網記者 劉瑞朝 海報/韓雨松)
入?陂_展濕地保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