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交通數據中,有人間煙火氣的回歸,有經濟向好的速率;經濟數據中,交通運輸業穩投資“壓艙石”、經濟發展先行官的作用愈加凸顯。
近一時期,河南正全面推動交通優勢再造,大力建設樞紐經濟先行區,構建通江達海大通道……
過程中,有改革轉型的探索,有創新發展的成績,有再造優勢的新思考。為此,大河財立方推出“河南交通進化論”系列報道,以記之。
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詩昂 文 李博 攝影
說一個河南周口的村子:
它緊鄰沙潁河航道,329國道穿村而過,寧洛與大廣高速在邊上交會。因水而興、因路而盛,它成了遠近聞名的熱鬧地。
這還不夠。2024年初,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一個大項目——周口港小集作業區(現名周口港中心港區中心作業區,下稱中心作業區)。
小集在哪?就在這個叫小集的村子,它將從一個村子變成一座大港。
8月的天,碧空澄澈,湛藍如洗,一個占地2000畝的集裝箱港口,一個河南內河航運龍頭項目,正向著開港目標沖刺。
小集的進化,是河南內河航運進化論的關鍵一章。
本地人看臨港經濟
小集,地處商水縣黃寨鎮,位于周口市區東南十余公里。
“咱待會走高速,有3塊錢的過路費。走下面慢,還要貴一兩塊錢。”高鐵周口東站往返中心作業區這條線,開網約車的趙師傅走過多趟,他總“推銷”這條線。
車過沙潁河,一座大港就挨著大廣高速。趙師傅向東掃了一眼說:“你們要去的地方就離它(指周口港中心港區范營作業區)三四公里,為了修港口,國道也改了線。”
說話間,車子下了高速,接下來要沿著他說的329國道東行。不多時,一片現代化廠房和益海嘉里四字出現在視野中。翻看資料,這是益海嘉里(周口)現代食品產業園,規模不小——規劃占地面積約2800畝,總投資超百億元。
這一刻,周口臨港經濟逐漸具象化。
“這幾年周口來了不少大企業,大家都說這個廠和安鋼是因為有了船才來的。”人都喜歡看稀罕,趙師傅有時候會到沙潁河邊看船,有拉集裝箱的,有蓋篷布的散貨船,來自天南,去往海北。
他說,作為土生土長的周口人,眼看著這兩年沙潁河上的船越來越多,企業也多了不少,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都知道這是個大港口,我們的期待自然更高了。”
其實,換個角度,趙師傅的活兒如今能覆蓋到距離市區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子,何嘗不是臨港經濟的外溢效應之一。
再往東走,原來的329國道主路被擋起來,這里將成為新港口集裝箱堆場的一部分。新國道已經建好,雙向六車道,增加的兩個車道,為未來新港區的繁忙交通留下了裕度。
而從趙師傅嫻熟穿梭動作看,他確實不是第一次來這兒。
龍頭項目正沖刺
奇怪的是,才上午10點多,工地上就不見多少人了。
“最近天氣太熱,太陽一曬,鋼筋和路面能飆到70℃。”8月底探訪時,承建方中交二航局周口港項目黨支部書記趙劍鋒說,項目為此調整了作業時間:上午5點到10點,下午3點半到晚上10點。
“七下八上”,雨水偏少,反倒對施工有利,為保證實現年底通港目標加力不少。“去年這時候,集裝箱堆場地基處理正要緊時,隔三岔五一場雨,凈忙著抽水了。”他說。
港口西端,指揮中心大樓已經裝上玻璃幕墻,內部裝修已經展開。來到10樓,這是港口未來的指揮中樞,向外懸挑的建筑結構,讓這里坐擁無限視野。
俯瞰港區,大紅色的港機最醒目。碼頭上的港機叫岸橋,有長長的“手臂”,用于吊裝貨物,有兩臺正威嚴挺立,第三臺正在拼裝。南邊的集裝箱堆場上,用于吊裝集裝箱的門橋,也有3臺已經成形。
更遠處,項目占壓的329國道,路面正在破拆。連同這一片,未來碼頭堆場面積將超過24萬平方米,相當于33.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可以看到,整個工程,大部分區域已經變成水泥色,只剩下國道相鄰的幾個地塊,還需要硬化。
無人機的視野就更開闊了——空中,低垂的云團上方,數道或濃或淡的航跡云,證明這里是繁忙的空中航道。下方,鄭合高鐵列車飛馳,沙潁河上又有船只從不遠處的范營作業區啟航。
好一個交通樞紐!
趙劍鋒介紹,這個工程是河南內河航運“11246”工程的龍頭項目。按施工節點,中心作業區要在年底前建成通港。屆時,河南省將擁有第一個按百萬級專用集裝箱碼頭定位的高標準港口。
從內容看,項目主要分為房建、碼頭、引橋、堆場。從數據上看,碼頭接近1100米,堆場24萬平方米,陸域挖方量超過90萬立方米(需要渣土車清運7.5萬趟,4.26個如意湖),港內道路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房建接近4萬平方米。
這意味著巨大的作業量。同時,由于項目臨近當地主要飲用水源沙潁河,這對環保提出更高要求。
“對港航項目起家的中交二航局來說,項目的技術難度并非最大挑戰。”他說。從現場的作業場景看,固定的工序用時和確定的通港時限的矛盾,才是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中交二航局周口港項目副總工程師、質量總監胡曉斌介紹,從今年5月開始,項目便進入沖刺狀態,“現場施工人員超過1000人,各類型機器超過100臺套”。
趙劍鋒向記者透露,作為河南內河航運龍頭項目,中交二航局高度重視中心作業區項目,“比如,項目經理在同類型項目中屬于高配,港航項目施工經驗豐富,就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項目的建設和交付。”
“有信心按既定節點高質量完成工程。”趙劍鋒說。
小集在進化
“小集”,指明了區位;更名“中心”,凸顯了地位。
來工地的人實在太多,工地專門辟出一塊場地,建設了中原出海新通道智慧展廳。
一塊沙盤,藍色水域,從平頂山白龜山水庫,一直延伸到淮河上的蚌埠港、江淮運河上的合肥港。順流而下,沙潁河一線的港口、船閘分布情況,一目了然。
一面多媒體展板,將河南內河航運發展史,從商周一直講到新時代,從萌芽發展、興盛發展、重整旗鼓,一直講到如今的揚帆起航。
能深刻地感受到,這就是當前河南內河航運發展脈動最澎湃之所在。
俯瞰腳下這片土地,回想起趙師傅對小集的介紹,“小集的名字跟趕集有關系,說是去河對岸叫趕大集,在河這邊叫趕小集。”一河之隔,是淮陽區新站鎮鎮中心,優越的交通區位,可以想見小集曾經的熱鬧程度。
回望發展歷程,它因水而興、因路而盛。而今,在消失的房屋和街道上,一座年綜合通過能力176萬標箱的河南內河第一港,承載著一個內陸經濟大省加速擁抱海洋經濟的希望和使命。
包括小集在內,中原大地的更多集鎮、城市,都將因港而變。
小集“消失”,“小集”又煥新而來。小集的進化,是河南內河航運進化論的縮影和關鍵一章。
放眼整個周口,這座因港而興的城市,港航痕跡俯拾皆是。探訪結束,置身沙潁河與賈魯河交匯處,南岸的大渡口碼頭遺址文保碑附近,幾根桿子組成名為“桅影”的藝術裝置,描繪著兩岸曾經的船舶簇集、桅桿晚照。
桅影向北,正對著賈魯河口,一艘拉煤的貨船恰好駛過。未來,會有船再順賈魯河而上嗎?答案是肯定的,100多公里的航道將直通鄭州港。
那時的河南航運和樞紐經濟,又會是怎樣一番圖景?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交通數據中,有人間煙火氣的回歸,有經濟向好的速率;經濟數據中,交通運輸業穩投資“壓艙石”、經濟發展先行官的作用愈加凸顯。
近一時期,河南正全面推動交通優勢再造,大力建設樞紐經濟先行區,構建通江達海大通道……
過程中,有改革轉型的探索,有創新發展的成績,有再造優勢的新思考。為此,大河財立方推出“河南交通進化論”系列報道,以記之。
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詩昂 文 李博 攝影
說一個河南周口的村子:
它緊鄰沙潁河航道,329國道穿村而過,寧洛與大廣高速在邊上交會。因水而興、因路而盛,它成了遠近聞名的熱鬧地。
這還不夠。2024年初,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一個大項目——周口港小集作業區(現名周口港中心港區中心作業區,下稱中心作業區)。
小集在哪?就在這個叫小集的村子,它將從一個村子變成一座大港。
8月的天,碧空澄澈,湛藍如洗,一個占地2000畝的集裝箱港口,一個河南內河航運龍頭項目,正向著開港目標沖刺。
小集的進化,是河南內河航運進化論的關鍵一章。
本地人看臨港經濟
小集,地處商水縣黃寨鎮,位于周口市區東南十余公里。
“咱待會走高速,有3塊錢的過路費。走下面慢,還要貴一兩塊錢。”高鐵周口東站往返中心作業區這條線,開網約車的趙師傅走過多趟,他總“推銷”這條線。
車過沙潁河,一座大港就挨著大廣高速。趙師傅向東掃了一眼說:“你們要去的地方就離它(指周口港中心港區范營作業區)三四公里,為了修港口,國道也改了線。”
說話間,車子下了高速,接下來要沿著他說的329國道東行。不多時,一片現代化廠房和益海嘉里四字出現在視野中。翻看資料,這是益海嘉里(周口)現代食品產業園,規模不小——規劃占地面積約2800畝,總投資超百億元。
這一刻,周口臨港經濟逐漸具象化。
“這幾年周口來了不少大企業,大家都說這個廠和安鋼是因為有了船才來的。”人都喜歡看稀罕,趙師傅有時候會到沙潁河邊看船,有拉集裝箱的,有蓋篷布的散貨船,來自天南,去往海北。
他說,作為土生土長的周口人,眼看著這兩年沙潁河上的船越來越多,企業也多了不少,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都知道這是個大港口,我們的期待自然更高了。”
其實,換個角度,趙師傅的活兒如今能覆蓋到距離市區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子,何嘗不是臨港經濟的外溢效應之一。
再往東走,原來的329國道主路被擋起來,這里將成為新港口集裝箱堆場的一部分。新國道已經建好,雙向六車道,增加的兩個車道,為未來新港區的繁忙交通留下了裕度。
而從趙師傅嫻熟穿梭動作看,他確實不是第一次來這兒。
龍頭項目正沖刺
奇怪的是,才上午10點多,工地上就不見多少人了。
“最近天氣太熱,太陽一曬,鋼筋和路面能飆到70℃。”8月底探訪時,承建方中交二航局周口港項目黨支部書記趙劍鋒說,項目為此調整了作業時間:上午5點到10點,下午3點半到晚上10點。
“七下八上”,雨水偏少,反倒對施工有利,為保證實現年底通港目標加力不少。“去年這時候,集裝箱堆場地基處理正要緊時,隔三岔五一場雨,凈忙著抽水了。”他說。
港口西端,指揮中心大樓已經裝上玻璃幕墻,內部裝修已經展開。來到10樓,這是港口未來的指揮中樞,向外懸挑的建筑結構,讓這里坐擁無限視野。
俯瞰港區,大紅色的港機最醒目。碼頭上的港機叫岸橋,有長長的“手臂”,用于吊裝貨物,有兩臺正威嚴挺立,第三臺正在拼裝。南邊的集裝箱堆場上,用于吊裝集裝箱的門橋,也有3臺已經成形。
更遠處,項目占壓的329國道,路面正在破拆。連同這一片,未來碼頭堆場面積將超過24萬平方米,相當于33.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可以看到,整個工程,大部分區域已經變成水泥色,只剩下國道相鄰的幾個地塊,還需要硬化。
無人機的視野就更開闊了——空中,低垂的云團上方,數道或濃或淡的航跡云,證明這里是繁忙的空中航道。下方,鄭合高鐵列車飛馳,沙潁河上又有船只從不遠處的范營作業區啟航。
好一個交通樞紐!
趙劍鋒介紹,這個工程是河南內河航運“11246”工程的龍頭項目。按施工節點,中心作業區要在年底前建成通港。屆時,河南省將擁有第一個按百萬級專用集裝箱碼頭定位的高標準港口。
從內容看,項目主要分為房建、碼頭、引橋、堆場。從數據上看,碼頭接近1100米,堆場24萬平方米,陸域挖方量超過90萬立方米(需要渣土車清運7.5萬趟,4.26個如意湖),港內道路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房建接近4萬平方米。
這意味著巨大的作業量。同時,由于項目臨近當地主要飲用水源沙潁河,這對環保提出更高要求。
“對港航項目起家的中交二航局來說,項目的技術難度并非最大挑戰。”他說。從現場的作業場景看,固定的工序用時和確定的通港時限的矛盾,才是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中交二航局周口港項目副總工程師、質量總監胡曉斌介紹,從今年5月開始,項目便進入沖刺狀態,“現場施工人員超過1000人,各類型機器超過100臺套”。
趙劍鋒向記者透露,作為河南內河航運龍頭項目,中交二航局高度重視中心作業區項目,“比如,項目經理在同類型項目中屬于高配,港航項目施工經驗豐富,就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項目的建設和交付。”
“有信心按既定節點高質量完成工程。”趙劍鋒說。
小集在進化
“小集”,指明了區位;更名“中心”,凸顯了地位。
來工地的人實在太多,工地專門辟出一塊場地,建設了中原出海新通道智慧展廳。
一塊沙盤,藍色水域,從平頂山白龜山水庫,一直延伸到淮河上的蚌埠港、江淮運河上的合肥港。順流而下,沙潁河一線的港口、船閘分布情況,一目了然。
一面多媒體展板,將河南內河航運發展史,從商周一直講到新時代,從萌芽發展、興盛發展、重整旗鼓,一直講到如今的揚帆起航。
能深刻地感受到,這就是當前河南內河航運發展脈動最澎湃之所在。
俯瞰腳下這片土地,回想起趙師傅對小集的介紹,“小集的名字跟趕集有關系,說是去河對岸叫趕大集,在河這邊叫趕小集。”一河之隔,是淮陽區新站鎮鎮中心,優越的交通區位,可以想見小集曾經的熱鬧程度。
回望發展歷程,它因水而興、因路而盛。而今,在消失的房屋和街道上,一座年綜合通過能力176萬標箱的河南內河第一港,承載著一個內陸經濟大省加速擁抱海洋經濟的希望和使命。
包括小集在內,中原大地的更多集鎮、城市,都將因港而變。
小集“消失”,“小集”又煥新而來。小集的進化,是河南內河航運進化論的縮影和關鍵一章。
放眼整個周口,這座因港而興的城市,港航痕跡俯拾皆是。探訪結束,置身沙潁河與賈魯河交匯處,南岸的大渡口碼頭遺址文保碑附近,幾根桿子組成名為“桅影”的藝術裝置,描繪著兩岸曾經的船舶簇集、桅桿晚照。
桅影向北,正對著賈魯河口,一艘拉煤的貨船恰好駛過。未來,會有船再順賈魯河而上嗎?答案是肯定的,100多公里的航道將直通鄭州港。
那時的河南航運和樞紐經濟,又會是怎樣一番圖景?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