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本周,省委書記劉寧率河南代表團出國訪問。五天時間,先后去了波蘭和盧森堡。
為什么選擇這兩個國家?代表團都去了哪些地方?收獲了什么?
本期“周看點”,我們聊聊河南的這次歐洲行。
【看點一】時間,為啥是現在?
這次出訪,有幾個信息值得關注。
第一,就是特殊的時間點。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7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指出,國際形勢越是嚴峻復雜,中歐就越要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深化合作。
河南代表團此時出訪,并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是貫徹落實高層共識的實際行動,也是河南主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舉措。
另一方面,河南正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今年“新春第一會”上,河南明確提出了這一目標。在7月份舉行的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又再次做出部署。
這次出訪,就是河南為更好地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鋪路搭橋。
【看點二】地點,為啥是波蘭、盧森堡
這次出訪,河南代表團先后去了波蘭和盧森堡。兩個行程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一帶一路”。
為什么是這兩個國家?
先說波蘭,被譽為“歐洲糧倉”,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與河南很像。波蘭是中歐班列進入歐洲的首站,90%中歐班列抵離或過境于此。
再說盧森堡,作為“歐洲十字路口”,有著金融與貨運雙樞紐。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早已成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樣板項目。
波蘭、盧森堡,一個陸上節點、一個空中樞紐,正好對應河南“雙循環”支點的定位。
河南要內外聯動、雙向互濟,必然離不開便捷的交通。
而深化與波蘭、盧森堡的合作,能充分發揮其陸上和空中的交通優勢,進一步打通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的通道。
【看點三】成果,都帶回了什么
此次河南代表團的出訪,時間很緊只有5天,但行程很密,開展了多場高層會晤、經貿推介、友城交流、考察調研等活動,收獲也很多。
例如,在盧森堡,簽下“雙樞紐”新協議;在波蘭,開行了“華沙—鄭州”中歐班列新線路。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盧森堡兩個尖端制造項目,簽約落地鄭州航空港區。作為其中之一的光伏清掃機器人研發生產總部基地項目,是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首個落地國內的制造業項目。
當然,在我看來,河南帶回來的,不只是協議和項目,還有三樣東西:
一是“位置”。河南不再是“內陸省份”,而是中歐往來的“關鍵支點”。雙樞紐模式正在復制到全球更多節點。
二是“信任”。盧森堡貨航CEO說“我們是一家人”,波蘭官員說“你們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三是“生態”。從物流通道,到經貿合作,再到產業落地、金融聯通,河南正在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開放新生態。
河南,正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那個越來越重要的“支點”。
而這個“位置”,是河南自己拼出來的。未來,還會更靠前。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周,省委書記劉寧率河南代表團出國訪問。五天時間,先后去了波蘭和盧森堡。
為什么選擇這兩個國家?代表團都去了哪些地方?收獲了什么?
本期“周看點”,我們聊聊河南的這次歐洲行。
【看點一】時間,為啥是現在?
這次出訪,有幾個信息值得關注。
第一,就是特殊的時間點。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7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指出,國際形勢越是嚴峻復雜,中歐就越要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深化合作。
河南代表團此時出訪,并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是貫徹落實高層共識的實際行動,也是河南主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舉措。
另一方面,河南正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今年“新春第一會”上,河南明確提出了這一目標。在7月份舉行的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又再次做出部署。
這次出訪,就是河南為更好地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鋪路搭橋。
【看點二】地點,為啥是波蘭、盧森堡
這次出訪,河南代表團先后去了波蘭和盧森堡。兩個行程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一帶一路”。
為什么是這兩個國家?
先說波蘭,被譽為“歐洲糧倉”,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與河南很像。波蘭是中歐班列進入歐洲的首站,90%中歐班列抵離或過境于此。
再說盧森堡,作為“歐洲十字路口”,有著金融與貨運雙樞紐。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早已成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樣板項目。
波蘭、盧森堡,一個陸上節點、一個空中樞紐,正好對應河南“雙循環”支點的定位。
河南要內外聯動、雙向互濟,必然離不開便捷的交通。
而深化與波蘭、盧森堡的合作,能充分發揮其陸上和空中的交通優勢,進一步打通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的通道。
【看點三】成果,都帶回了什么
此次河南代表團的出訪,時間很緊只有5天,但行程很密,開展了多場高層會晤、經貿推介、友城交流、考察調研等活動,收獲也很多。
例如,在盧森堡,簽下“雙樞紐”新協議;在波蘭,開行了“華沙—鄭州”中歐班列新線路。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盧森堡兩個尖端制造項目,簽約落地鄭州航空港區。作為其中之一的光伏清掃機器人研發生產總部基地項目,是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首個落地國內的制造業項目。
當然,在我看來,河南帶回來的,不只是協議和項目,還有三樣東西:
一是“位置”。河南不再是“內陸省份”,而是中歐往來的“關鍵支點”。雙樞紐模式正在復制到全球更多節點。
二是“信任”。盧森堡貨航CEO說“我們是一家人”,波蘭官員說“你們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三是“生態”。從物流通道,到經貿合作,再到產業落地、金融聯通,河南正在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開放新生態。
河南,正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那個越來越重要的“支點”。
而這個“位置”,是河南自己拼出來的。未來,還會更靠前。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