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太極古村 “武”動全球》《河南武陟:“串景成鏈”煥發文旅新活力》《修武,文旅領跑百業興》……近段時間以來,多家央媒、省媒紛紛聚焦我市文旅融合發展亮點,多篇報道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我市奮力開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盛景。
《河南日報》8月13日通過影像專版報道太極古村陳家溝如何“武”動全球。報道中指出,一方面陳家溝“云端授拳”模式,與村內52家拳館的實地教學形成互補,共同構建起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承網絡;另一方面,太極拳名家指導漂洋過海而來的外籍學員,還有來自國內重點高校的留學生團隊,在數字化展陳的3D太極樁模型前駐足,用觸控屏體驗“云手”招式的力學分解……夜幕降臨時,“今夜·東溝”實景演藝在聲光電中重現陳王廷創拳場景。“太極+”版圖持續擴展,溫縣串聯賽事、旅游、研學、康養,打造“太極文化名城”與“太極·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區”,年接待游客逾百萬人次。從3000人村莊的20余處宗師故居,到全球4000余家分支機構與線上平臺,這片土地正以太極文化為紐帶,編織著文明對話的經緯,讓“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的古老諺語,正煥發出數字時代的新生機。
8月11日至8月14日,《光明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重點欄目圍繞武陟“串景成鏈”煥發文旅新活力,發稿3篇。報道主要從嘉應觀景區,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黃河文化、治水歷史,到黃河龍澤園里的千畝荷塘碧波蕩漾,游客坐游船悠然穿梭于蓮葉間,歡聲笑語不斷,再到武陟縣在黃河灘區重點打造的生態旅游通道——王園公路西行,通過描寫嘉應觀與黃河龍澤園的景區聯動,反映武陟縣“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武陟縣緊扣“治黃”“興水”兩大主題,深挖黃河文化內涵、強化文化遺產傳承,通過“單線提升、多線串聯、環線打造”等,以嘉應觀、人民勝利渠渠首等景區為重點,以萬花、西滑封等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節點,以百姓梨園、黃河龍澤園等觀光農業為支點,先后推出國保巡禮游、主題研學游、鄉村休閑游、紅色記憶游、工業打卡游五條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型升級。
《中國縣域經濟報》頭版以《修武,文旅領跑百業興》為題,報道修武大力實施“文旅領跑”行動,全縣文旅產業呈現出提質增速的良好態勢。報道從項目建設、品牌塑造、融合增效、文化鑄魂四個方面,將修武文旅融合激活全域動能的典型案例進行全方面報道。
項目建設方面,修武縣已建成項目持續圈粉,青龍峽滑道、峰林峽天然浴場、減速版蹦極等項目投用即成熱點,云臺山景區更新50輛新能源觀光巴士,讓綠色出行與生態發展同頻;在建項目穩步進階,總投資23.52億元的陪嫁妝村游客服務中心、云上宿集等8個項目加速推進,其中,陪嫁妝村游客服務中心建成后,將成為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樞紐,大幅提升景區接待能級;謀劃項目儲備充足,聚焦“親山”“樂水”“微度假”三大方向,云臺·長賦演藝綜合體、一斗水整村開發等16個重點項目蓄勢待發,獼猴谷心跳樂園將解鎖山地新體驗,峰林峽月牙灣主題樂園則為“樂水”之旅添彩。
品牌塑造方面,云臺山景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創新推出的“水陸空”立體玩法,多樣化游玩項目滿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讓傳統山水游煥發出新的活力。修武縣策劃“清涼一夏 愜意修武”暑期促消費活動,聯合350家蜜雪冰城門店讓利惠民;推出云臺明月焰、升級夜版綠野仙蹤、傣迪潑水節等沉浸式夜游項目,帶動岸上村成功入選“2024年度全國消費新場景典型案例”,同時獲評“河南省省級夜經濟集聚區”,成為鄉村夜經濟發展的亮眼標桿。升級“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服務,構建“快進慢游”交通網絡,景區直通車覆蓋高鐵站及周邊區域;創新實施民宿品質躍升工程,研究制定“以星換惠”政策,對精品民宿實行統一編號、動態監管。
融合增效方面,修武縣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發展路徑,通過打造“旅游+體育”的運動勝地,培育“旅游+醫養”新興業態等,推動“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文旅發展新空間。文化鑄魂方面,修武縣高質量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漢獻帝禪陵環境整治、當陽峪瓷窯遺址搶修等工程。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建立非遺數據庫,新增傳承人30名;推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旅游從業者雙向培訓,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活動百余場;創新文化惠民工程,發揮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基層文化驛站作用,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走進景區,群眾文化獲得感持續提升。
報道從四個方面將修武縣以“文旅領跑”為筆,繪就一幅“景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生動圖景展現出來。如今,文旅產業作為修武經濟支柱的根基愈發穩固,帶動百業興旺的乘數效應持續釋放。
(記者楊景鵬)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許 凌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劉 勇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太極古村 “武”動全球》《河南武陟:“串景成鏈”煥發文旅新活力》《修武,文旅領跑百業興》……近段時間以來,多家央媒、省媒紛紛聚焦我市文旅融合發展亮點,多篇報道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我市奮力開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盛景。
《河南日報》8月13日通過影像專版報道太極古村陳家溝如何“武”動全球。報道中指出,一方面陳家溝“云端授拳”模式,與村內52家拳館的實地教學形成互補,共同構建起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承網絡;另一方面,太極拳名家指導漂洋過海而來的外籍學員,還有來自國內重點高校的留學生團隊,在數字化展陳的3D太極樁模型前駐足,用觸控屏體驗“云手”招式的力學分解……夜幕降臨時,“今夜·東溝”實景演藝在聲光電中重現陳王廷創拳場景。“太極+”版圖持續擴展,溫縣串聯賽事、旅游、研學、康養,打造“太極文化名城”與“太極·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區”,年接待游客逾百萬人次。從3000人村莊的20余處宗師故居,到全球4000余家分支機構與線上平臺,這片土地正以太極文化為紐帶,編織著文明對話的經緯,讓“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的古老諺語,正煥發出數字時代的新生機。
8月11日至8月14日,《光明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重點欄目圍繞武陟“串景成鏈”煥發文旅新活力,發稿3篇。報道主要從嘉應觀景區,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黃河文化、治水歷史,到黃河龍澤園里的千畝荷塘碧波蕩漾,游客坐游船悠然穿梭于蓮葉間,歡聲笑語不斷,再到武陟縣在黃河灘區重點打造的生態旅游通道——王園公路西行,通過描寫嘉應觀與黃河龍澤園的景區聯動,反映武陟縣“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武陟縣緊扣“治黃”“興水”兩大主題,深挖黃河文化內涵、強化文化遺產傳承,通過“單線提升、多線串聯、環線打造”等,以嘉應觀、人民勝利渠渠首等景區為重點,以萬花、西滑封等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節點,以百姓梨園、黃河龍澤園等觀光農業為支點,先后推出國保巡禮游、主題研學游、鄉村休閑游、紅色記憶游、工業打卡游五條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型升級。
《中國縣域經濟報》頭版以《修武,文旅領跑百業興》為題,報道修武大力實施“文旅領跑”行動,全縣文旅產業呈現出提質增速的良好態勢。報道從項目建設、品牌塑造、融合增效、文化鑄魂四個方面,將修武文旅融合激活全域動能的典型案例進行全方面報道。
項目建設方面,修武縣已建成項目持續圈粉,青龍峽滑道、峰林峽天然浴場、減速版蹦極等項目投用即成熱點,云臺山景區更新50輛新能源觀光巴士,讓綠色出行與生態發展同頻;在建項目穩步進階,總投資23.52億元的陪嫁妝村游客服務中心、云上宿集等8個項目加速推進,其中,陪嫁妝村游客服務中心建成后,將成為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樞紐,大幅提升景區接待能級;謀劃項目儲備充足,聚焦“親山”“樂水”“微度假”三大方向,云臺·長賦演藝綜合體、一斗水整村開發等16個重點項目蓄勢待發,獼猴谷心跳樂園將解鎖山地新體驗,峰林峽月牙灣主題樂園則為“樂水”之旅添彩。
品牌塑造方面,云臺山景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創新推出的“水陸空”立體玩法,多樣化游玩項目滿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讓傳統山水游煥發出新的活力。修武縣策劃“清涼一夏 愜意修武”暑期促消費活動,聯合350家蜜雪冰城門店讓利惠民;推出云臺明月焰、升級夜版綠野仙蹤、傣迪潑水節等沉浸式夜游項目,帶動岸上村成功入選“2024年度全國消費新場景典型案例”,同時獲評“河南省省級夜經濟集聚區”,成為鄉村夜經濟發展的亮眼標桿。升級“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服務,構建“快進慢游”交通網絡,景區直通車覆蓋高鐵站及周邊區域;創新實施民宿品質躍升工程,研究制定“以星換惠”政策,對精品民宿實行統一編號、動態監管。
融合增效方面,修武縣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發展路徑,通過打造“旅游+體育”的運動勝地,培育“旅游+醫養”新興業態等,推動“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文旅發展新空間。文化鑄魂方面,修武縣高質量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漢獻帝禪陵環境整治、當陽峪瓷窯遺址搶修等工程。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建立非遺數據庫,新增傳承人30名;推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旅游從業者雙向培訓,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活動百余場;創新文化惠民工程,發揮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基層文化驛站作用,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走進景區,群眾文化獲得感持續提升。
報道從四個方面將修武縣以“文旅領跑”為筆,繪就一幅“景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生動圖景展現出來。如今,文旅產業作為修武經濟支柱的根基愈發穩固,帶動百業興旺的乘數效應持續釋放。
(記者楊景鵬)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許 凌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劉 勇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