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今年上半年
我市認定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居全省第5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
■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圖表策劃:拜利萍 圖表制作:車璇
位于修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河南升華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吊運鋁卷。
(本報資料照片)
產業發展,全面起勢;優勢再造,換道領跑。
焦作的“重生”,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發展新思路。
資源枯竭城市重生的焦作邏輯,其結構之變要義,在于聚焦創新驅動,實施“345”創新行動,健全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產業實現量質齊升,為高質量發展不斷增添新動能。
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我市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科創驅動,是產業發展一以貫之的主線。我市常態化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深化與河南理工大學融合發展,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開展對接活動,推動企業與院士、專家開展科研合作,加快建設高層次創新平臺。
產業發展,全面起勢。如今的焦作,科技創新之根越扎越深,產業轉型升級活力日益澎湃。把打造“3+13+N”重點產業鏈群作為推進工業強市的“牛鼻子”,我市把高質量發展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今年上半年,我市認定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居全省第5位;“3+13+N”重點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高于全市工業增速0.6個百分點;三大千億產業集群均保持較好增長態勢,其中綠色食品產業增長11%、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10.3%、新材料產業增長9.5%,帶動全市工業持續增長。
“之于中小城市,創新發揮的邊際作用顯而易見。好產業、好企業、好政策,對中小城市來說,牽一發而動全身。焦作的產業技術平臺,是以創新為軸,讓產業、企業、資金、信息圍繞創新運轉,對高技術產業培育、高新企業成長,拉動作用明眼可見。”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
從前,提到焦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和國內其他能源枯竭型城市一樣,近年來也遇到了經濟衰退、人口流失、城市發展緩慢等一系列問題,但我市通過科技創新,奮力走出了自己的轉型之路。從數量到質量,從要素到創新,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沉下身,勇爭先,謀出彩。
面對資源枯竭難題,我市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創新逆襲,高質量發展蔚然成風。
創新,核心在新,關鍵在創。如何創新?依托“345”創新行動,我市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深度融合,全力鍛造發展新引擎;多措并舉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上攻堅突破。目前,我市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在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我市擁有37個。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鑫誠……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鋰、鈦白粉等21種工業產品產銷量全球第一,手機攝像頭馬達、無碳復寫紙等13個工業產品產銷量全國第一。永爭第一的焦作,實現了由單一的能源工業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化工、鋁工業等轉型升級加快。我市363個“三化”改造項目和440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扎實推進,新增47家省級綠色工廠,居全省第3位,多氟多獲批國家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森林”正在長成。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我市分鏈完善配套產業發展規劃,節能環保、現代化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實現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3.8%、15.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則是助推器。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在懷川大地蔚然成風,為科創型種子企業精準賦能。
日前,華東電纜研發的高柔性陶瓷化聚烯烴高阻燃防火電纜,在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順利通過950℃~1050℃火焰溫度下持續供電12小時的檢測試驗,成功突破相同測試條件下持續供電10小時的行業檢測紀錄,產品性能及生產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訂單紛至沓來。去年,我市新增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1家,今年擬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
科技創新,平臺很關鍵。我市與河南理工大學建立市校會商機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固廢低碳資源化開發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低空無人系統精密導航控制與航測智能解譯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化項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深層次推進市校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協同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支持中原內配優化重組河南省先進內燃動力摩擦副與潤滑重點實驗室;組織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科瑞森、標新電源等申報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需求,平原光電、皎澤電子等申報省中試基地建設需求。
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產業和產業鏈上,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是融合的目標目的。
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贏眾制造共建“先進陰極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武陟;省基礎設施防腐防控重點實驗室電化學防護成果轉化基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工程與海洋工程耐久性創新研究院研發基地同時在武陟揭牌。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但是對于焦作這樣的中型城市,不但很難吸引到外來人才,就連本地培養的高校畢業生也大量外流。為了解決本地企業引人難、留人難的問題,我市建立人才蓄水池,引進的人才在當地企業就職,可以同時享有科學院的事業編制,以及企業的薪資待遇。此外,政府和企業在生活中也給引入的人才提供了很多幫助。免費的人才公寓、幫配偶找工作、子女入學,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人才解除了異地安家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可以迅速、高效、全身心投入研發工作中。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成功探索“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的成果轉化新模式。該科創園已獲批6個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創新團隊32個,孵化科技型企業54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45項,項目留下來,企業留下來,人才留下來,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學院”。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向新而行。我市超前謀劃布局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集越納米年產10萬噸碳納米電子材料(中站區)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緯測繪5G無人機+高分遙感信息應急監測系統入選省衛星應用典型案例。
科技創新蓄底氣,產業“鏈”出新空間。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超硬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福鈦鋯產業園、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項目建成投產,動力電池等25個產業鏈成為省特色優勢產業鏈、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達567億元,溫縣休閑食品產業獲評河南省休閑食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優勢再造、換道領跑。一群多鏈、聚鏈成群,我市加快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重點產業鏈群培育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我市傳統產業正“老樹發新枝”,生動詮釋著“傳統亦青春”。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謝萬里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今年上半年
我市認定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居全省第5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
■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圖表策劃:拜利萍 圖表制作:車璇
位于修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河南升華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吊運鋁卷。
(本報資料照片)
產業發展,全面起勢;優勢再造,換道領跑。
焦作的“重生”,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發展新思路。
資源枯竭城市重生的焦作邏輯,其結構之變要義,在于聚焦創新驅動,實施“345”創新行動,健全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產業實現量質齊升,為高質量發展不斷增添新動能。
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我市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科創驅動,是產業發展一以貫之的主線。我市常態化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深化與河南理工大學融合發展,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開展對接活動,推動企業與院士、專家開展科研合作,加快建設高層次創新平臺。
產業發展,全面起勢。如今的焦作,科技創新之根越扎越深,產業轉型升級活力日益澎湃。把打造“3+13+N”重點產業鏈群作為推進工業強市的“牛鼻子”,我市把高質量發展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今年上半年,我市認定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居全省第5位;“3+13+N”重點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高于全市工業增速0.6個百分點;三大千億產業集群均保持較好增長態勢,其中綠色食品產業增長11%、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10.3%、新材料產業增長9.5%,帶動全市工業持續增長。
“之于中小城市,創新發揮的邊際作用顯而易見。好產業、好企業、好政策,對中小城市來說,牽一發而動全身。焦作的產業技術平臺,是以創新為軸,讓產業、企業、資金、信息圍繞創新運轉,對高技術產業培育、高新企業成長,拉動作用明眼可見!鼻迦A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
從前,提到焦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和國內其他能源枯竭型城市一樣,近年來也遇到了經濟衰退、人口流失、城市發展緩慢等一系列問題,但我市通過科技創新,奮力走出了自己的轉型之路。從數量到質量,從要素到創新,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沉下身,勇爭先,謀出彩。
面對資源枯竭難題,我市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創新逆襲,高質量發展蔚然成風。
創新,核心在新,關鍵在創。如何創新?依托“345”創新行動,我市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深度融合,全力鍛造發展新引擎;多措并舉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上攻堅突破。目前,我市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在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我市擁有37個。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鑫誠……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鋰、鈦白粉等21種工業產品產銷量全球第一,手機攝像頭馬達、無碳復寫紙等13個工業產品產銷量全國第一。永爭第一的焦作,實現了由單一的能源工業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化工、鋁工業等轉型升級加快。我市363個“三化”改造項目和440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扎實推進,新增47家省級綠色工廠,居全省第3位,多氟多獲批國家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森林”正在長成。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我市分鏈完善配套產業發展規劃,節能環保、現代化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實現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3.8%、15.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則是助推器。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在懷川大地蔚然成風,為科創型種子企業精準賦能。
日前,華東電纜研發的高柔性陶瓷化聚烯烴高阻燃防火電纜,在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順利通過950℃~1050℃火焰溫度下持續供電12小時的檢測試驗,成功突破相同測試條件下持續供電10小時的行業檢測紀錄,產品性能及生產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訂單紛至沓來。去年,我市新增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1家,今年擬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
科技創新,平臺很關鍵。我市與河南理工大學建立市校會商機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固廢低碳資源化開發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低空無人系統精密導航控制與航測智能解譯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化項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深層次推進市校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協同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支持中原內配優化重組河南省先進內燃動力摩擦副與潤滑重點實驗室;組織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科瑞森、標新電源等申報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需求,平原光電、皎澤電子等申報省中試基地建設需求。
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產業和產業鏈上,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是融合的目標目的。
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贏眾制造共建“先進陰極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武陟;省基礎設施防腐防控重點實驗室電化學防護成果轉化基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工程與海洋工程耐久性創新研究院研發基地同時在武陟揭牌。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但是對于焦作這樣的中型城市,不但很難吸引到外來人才,就連本地培養的高校畢業生也大量外流。為了解決本地企業引人難、留人難的問題,我市建立人才蓄水池,引進的人才在當地企業就職,可以同時享有科學院的事業編制,以及企業的薪資待遇。此外,政府和企業在生活中也給引入的人才提供了很多幫助。免費的人才公寓、幫配偶找工作、子女入學,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人才解除了異地安家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可以迅速、高效、全身心投入研發工作中。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成功探索“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的成果轉化新模式。該科創園已獲批6個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創新團隊32個,孵化科技型企業54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45項,項目留下來,企業留下來,人才留下來,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學院”。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向新而行。我市超前謀劃布局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集越納米年產10萬噸碳納米電子材料(中站區)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緯測繪5G無人機+高分遙感信息應急監測系統入選省衛星應用典型案例。
科技創新蓄底氣,產業“鏈”出新空間。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超硬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福鈦鋯產業園、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項目建成投產,動力電池等25個產業鏈成為省特色優勢產業鏈、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達567億元,溫縣休閑食品產業獲評河南省休閑食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優勢再造、換道領跑。一群多鏈、聚鏈成群,我市加快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重點產業鏈群培育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我市傳統產業正“老樹發新枝”,生動詮釋著“傳統亦青春”。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謝萬里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