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遺趙氏雷火灸焦作市中醫院創新基地授牌暨雷火灸培訓班開班側記
2023年專題
8月24日,市中醫院人民院區門診四樓學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一場承載著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使命的盛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氏雷火灸焦作市中醫院創新基地授牌儀式暨雷火灸培訓班”在此舉行。這一盛會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了省內外32家醫療單位的150余名代表會聚一堂,共同見證這顆國家級非遺“火種”在懷川大地落地生根、燎原之勢初現的重要時刻。
第一章
薪火相傳 使命在肩
一場莊嚴的授牌典禮
8時30分,開幕式正式拉開帷幕,會議由市中醫院副院長趙童主持。在熱烈的掌聲中,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專家一一就座,他們中有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專家、趙氏雷火灸的傳承人,以及市衛生健康委和市中醫院的相關領導,共同為這場中醫盛會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藥借火威,火助藥勢;溫通經絡,福澤民生。”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宋孝娟致辭時,以一句凝練的開場語道出了雷火灸“以火為媒、以藥為魂”的精髓。她指出,趙氏雷火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火力峻、藥力深、滲透強”的獨特療效,與焦作深厚的“四大懷藥”底蘊及太極養生文化相得益彰,此次創新基地落戶,是非遺技藝與地方醫療實踐深度融合的典范。
“今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正式落戶我院,這不僅是對我院近50年中醫藥傳承工作的肯定,更是我市中醫藥事業與國家級非遺技藝深度融合的里程碑。”市中醫院院長王建明在致辭中回顧了合作歷程,為促成這一合作,醫院組建專業團隊三赴重慶學習,歷時一年完成技術標準化建設,最終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懷川大地扎根。他特別提到,雷火灸的引入將推動醫院形成“中醫外治+內調”的特色診療體系,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務。
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副所長、趙氏雷火灸第五代傳承人張麗上臺分享了雷火灸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發展歷程,讓在場人員深深感受到這一古老技藝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她對雷火灸在市中醫院落地生根、發揚光大充滿了信心和決心,堅信這一獨特的中醫技藝將在這片土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授牌儀式在全場注目中舉行。張麗將一塊鐫刻著“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字樣的牌匾,莊重地授予王建明手中,此刻傳遞的不僅是一塊牌匾,更是一分沉甸甸的責任,一分對傳統醫學的承諾,一分對人民健康的擔當。隨后,張麗又為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四區主任李茂帥及護士長楊娜兩位學科帶頭人頒發了證書。這一刻,閃光燈此起彼伏,掌聲在報告廳內回蕩,這是對歷史的致敬,對未來的祝福,更是對中醫傳承與創新之路的堅定喝彩。
第二章
融合創新 非遺對話
太極與艾火的“雙向奔赴”
當艾火遇見拳韻,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對話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
太極拳與雷火灸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在理念上追求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雷火灸強調“以火驅邪、以灸固本”,通過240℃的高溫熱力與中藥分子滲透經絡;太極拳注重“以柔克剛、動靜結合”,以動作導引氣血運行。這種理念相通,為兩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陳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通過視頻送來祝福,現場的融合之意已不言而喻。
“艾火溫經通百脈,太極流轉潤三焦”。若說雷火灸是“火”的藝術,太極拳便是“氣”的修行。
緊接著,一場精彩的太極拳表演將這種融合之意具象化。陳炳團隊的6名弟子身著傳統服飾,身姿舒展,動作剛柔并濟,如行云流水,連綿不絕,時而如白鶴亮翅,輕盈飄逸;時而如野馬分鬃,勁力飽滿。一招一式,無不體現著“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至高境界。臺下的觀眾,無不被這氣韻生動的表演所吸引,許多人甚至不自覺地跟著呼吸吐納。這一刻,艾火的熱力與太極的氣韻在空間中交織,仿佛訴說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雙向奔赴”。
雷火灸與太極拳的這次對話,不僅是兩種國家級非遺的交流,更是傳統醫學與養生文化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一位學員感嘆道:“以前總覺得中醫和武術是兩回事,今天看了太極拳的表演,再聯想到雷火灸穿透肌理的熱力,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陰陽調和’,什么是‘氣血通暢’。它們不是割裂的,而是中華智慧在不同維度的完美呈現。”
這場跨越領域的對話,深深觸動了市中醫院的每一位醫務工作者。他們意識到,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的落戶,絕不僅僅是引進一項新技術,更是開啟了一扇融合創新的大門——積極探索雷火灸與太極拳、“四大懷藥”等本土優勢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焦作特色的中醫外治療法新范式。而這,正是打造“中醫藥+太極養生”特色健康品牌的重要一步,必將為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第三章
名家傳道 技藝點睛
一場酣暢淋漓的實操課
授牌儀式后,張麗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八大手法”實操演示,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趙氏雷火灸的源頭可追溯至《本草綱目》中的“雷火神針”。清同治年間,重慶璧山醫生趙忠德將灸條直徑增至三厘米,改實按灸為懸灸法,既避免燙傷又保持迅猛火力,遂命名為“雷火灸”。此后,這門技藝在趙氏家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六代150余年歷史。
“八大手法”是趙氏雷火灸的核心技藝,每種手法均有獨特功效。例如,雀啄法,火頭對準施灸部位上下抖動,如雞啄米,多用于瀉邪氣;小回旋法,火頭做固定小回旋轉,順時針瀉邪、逆時針補虛;橫行灸法、縱行灸法、斜向灸法,距離皮膚一至兩厘米為瀉法,三至五厘米為補法。
實操演示中,張麗手持特制雷火灸條,以“高山流水”手法為一名鼻炎學員治療——動作舒展連綿,仿佛清泉流淌于鼻竅之間。240℃的高溫熱力與中藥分子在紅外輻射下穿透皮層,直抵經絡深處。僅兩分鐘,這名學員便感覺鼻子通暢,效果立竿見影。隨后,腰痛、頸椎病患者依次上臺體驗,張麗邊操作邊講解,學員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細節。
理論授課環節同樣精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雷火灸項目授課講師、重慶市趙氏雷火灸醫藥研究所培訓主任宋錦萍,深入講解了趙氏雷火灸的基本理論,從經絡學說、氣血運行到辨證施治,為學員夯實理論基礎;河南省中醫院迎賓路院區婦科護士長王怡軍,結合臨床案例講授雷火灸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四區護士長楊娜,則分享雷火灸在肝膽脾胃病中的實踐。
下午的分組實操環節,更是將理論轉化為技能的“練兵場”。在專家的指導下,學員們手持灸條,反復揣摩“雀啄”“螺旋”等手法的力度與節奏。專家們在旁邊不時地糾正學員的動作,傳授操作技巧和經驗。學員們積極提問,互相交流,現場氣氛十分活躍。通過親身體驗,大家對雷火灸的操作技巧有了更熟練的掌握。
培訓的最后一站,是深入臨床一線,進行實地觀摩。學員們分別前往市中醫院老年病科、肝膽脾胃科四區和心血管科四區,親眼見證雷火灸在真實醫療場景中的應用。一名學員表示:“以前覺得雷火灸只適合慢性病調理,今天看到了它在緩解各類急性痛癥、炎癥等方面的立竿見影之效,回去要調整診療思路,把這項技術更好地推廣給患者!
夕陽西下,為期一天的培訓班落幕,也為這場跨越千里的非遺傳承之約,畫上了一個圓滿而意味深長的句號。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并非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艾火雖微,可燎原;傳承有道,必久遠。趙氏雷火灸的這把火,承載著六代人的心血與智慧,帶著國家級非遺的榮耀與責任,已經正式在焦作這片底蘊深厚的熱土上點燃。它將與太極的氣韻交融,與懷藥的芬芳共舞,在市中醫院的精心培育下,形成燎原之勢,不僅照亮更多患者的健康之路,更將點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與創新的璀璨未來。
非遺之火,已耀懷川;薪火相傳,正待燎原。
記者 朱傳勝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8月24日,市中醫院人民院區門診四樓學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一場承載著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使命的盛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氏雷火灸焦作市中醫院創新基地授牌儀式暨雷火灸培訓班”在此舉行。這一盛會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了省內外32家醫療單位的150余名代表會聚一堂,共同見證這顆國家級非遺“火種”在懷川大地落地生根、燎原之勢初現的重要時刻。
第一章
薪火相傳 使命在肩
一場莊嚴的授牌典禮
8時30分,開幕式正式拉開帷幕,會議由市中醫院副院長趙童主持。在熱烈的掌聲中,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專家一一就座,他們中有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專家、趙氏雷火灸的傳承人,以及市衛生健康委和市中醫院的相關領導,共同為這場中醫盛會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藥借火威,火助藥勢;溫通經絡,福澤民生!笔行l生健康委副主任宋孝娟致辭時,以一句凝練的開場語道出了雷火灸“以火為媒、以藥為魂”的精髓。她指出,趙氏雷火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火力峻、藥力深、滲透強”的獨特療效,與焦作深厚的“四大懷藥”底蘊及太極養生文化相得益彰,此次創新基地落戶,是非遺技藝與地方醫療實踐深度融合的典范。
“今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正式落戶我院,這不僅是對我院近50年中醫藥傳承工作的肯定,更是我市中醫藥事業與國家級非遺技藝深度融合的里程碑!笔兄嗅t院院長王建明在致辭中回顧了合作歷程,為促成這一合作,醫院組建專業團隊三赴重慶學習,歷時一年完成技術標準化建設,最終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懷川大地扎根。他特別提到,雷火灸的引入將推動醫院形成“中醫外治+內調”的特色診療體系,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務。
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副所長、趙氏雷火灸第五代傳承人張麗上臺分享了雷火灸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發展歷程,讓在場人員深深感受到這一古老技藝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她對雷火灸在市中醫院落地生根、發揚光大充滿了信心和決心,堅信這一獨特的中醫技藝將在這片土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授牌儀式在全場注目中舉行。張麗將一塊鐫刻著“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字樣的牌匾,莊重地授予王建明手中,此刻傳遞的不僅是一塊牌匾,更是一分沉甸甸的責任,一分對傳統醫學的承諾,一分對人民健康的擔當。隨后,張麗又為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四區主任李茂帥及護士長楊娜兩位學科帶頭人頒發了證書。這一刻,閃光燈此起彼伏,掌聲在報告廳內回蕩,這是對歷史的致敬,對未來的祝福,更是對中醫傳承與創新之路的堅定喝彩。
第二章
融合創新 非遺對話
太極與艾火的“雙向奔赴”
當艾火遇見拳韻,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對話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
太極拳與雷火灸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在理念上追求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雷火灸強調“以火驅邪、以灸固本”,通過240℃的高溫熱力與中藥分子滲透經絡;太極拳注重“以柔克剛、動靜結合”,以動作導引氣血運行。這種理念相通,為兩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陳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通過視頻送來祝福,現場的融合之意已不言而喻。
“艾火溫經通百脈,太極流轉潤三焦”。若說雷火灸是“火”的藝術,太極拳便是“氣”的修行。
緊接著,一場精彩的太極拳表演將這種融合之意具象化。陳炳團隊的6名弟子身著傳統服飾,身姿舒展,動作剛柔并濟,如行云流水,連綿不絕,時而如白鶴亮翅,輕盈飄逸;時而如野馬分鬃,勁力飽滿。一招一式,無不體現著“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至高境界。臺下的觀眾,無不被這氣韻生動的表演所吸引,許多人甚至不自覺地跟著呼吸吐納。這一刻,艾火的熱力與太極的氣韻在空間中交織,仿佛訴說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雙向奔赴”。
雷火灸與太極拳的這次對話,不僅是兩種國家級非遺的交流,更是傳統醫學與養生文化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一位學員感嘆道:“以前總覺得中醫和武術是兩回事,今天看了太極拳的表演,再聯想到雷火灸穿透肌理的熱力,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陰陽調和’,什么是‘氣血通暢’。它們不是割裂的,而是中華智慧在不同維度的完美呈現!
這場跨越領域的對話,深深觸動了市中醫院的每一位醫務工作者。他們意識到,趙氏雷火灸創新基地的落戶,絕不僅僅是引進一項新技術,更是開啟了一扇融合創新的大門——積極探索雷火灸與太極拳、“四大懷藥”等本土優勢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焦作特色的中醫外治療法新范式。而這,正是打造“中醫藥+太極養生”特色健康品牌的重要一步,必將為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第三章
名家傳道 技藝點睛
一場酣暢淋漓的實操課
授牌儀式后,張麗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八大手法”實操演示,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趙氏雷火灸的源頭可追溯至《本草綱目》中的“雷火神針”。清同治年間,重慶璧山醫生趙忠德將灸條直徑增至三厘米,改實按灸為懸灸法,既避免燙傷又保持迅猛火力,遂命名為“雷火灸”。此后,這門技藝在趙氏家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六代150余年歷史。
“八大手法”是趙氏雷火灸的核心技藝,每種手法均有獨特功效。例如,雀啄法,火頭對準施灸部位上下抖動,如雞啄米,多用于瀉邪氣;小回旋法,火頭做固定小回旋轉,順時針瀉邪、逆時針補虛;橫行灸法、縱行灸法、斜向灸法,距離皮膚一至兩厘米為瀉法,三至五厘米為補法。
實操演示中,張麗手持特制雷火灸條,以“高山流水”手法為一名鼻炎學員治療——動作舒展連綿,仿佛清泉流淌于鼻竅之間。240℃的高溫熱力與中藥分子在紅外輻射下穿透皮層,直抵經絡深處。僅兩分鐘,這名學員便感覺鼻子通暢,效果立竿見影。隨后,腰痛、頸椎病患者依次上臺體驗,張麗邊操作邊講解,學員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細節。
理論授課環節同樣精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雷火灸項目授課講師、重慶市趙氏雷火灸醫藥研究所培訓主任宋錦萍,深入講解了趙氏雷火灸的基本理論,從經絡學說、氣血運行到辨證施治,為學員夯實理論基礎;河南省中醫院迎賓路院區婦科護士長王怡軍,結合臨床案例講授雷火灸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四區護士長楊娜,則分享雷火灸在肝膽脾胃病中的實踐。
下午的分組實操環節,更是將理論轉化為技能的“練兵場”。在專家的指導下,學員們手持灸條,反復揣摩“雀啄”“螺旋”等手法的力度與節奏。專家們在旁邊不時地糾正學員的動作,傳授操作技巧和經驗。學員們積極提問,互相交流,現場氣氛十分活躍。通過親身體驗,大家對雷火灸的操作技巧有了更熟練的掌握。
培訓的最后一站,是深入臨床一線,進行實地觀摩。學員們分別前往市中醫院老年病科、肝膽脾胃科四區和心血管科四區,親眼見證雷火灸在真實醫療場景中的應用。一名學員表示:“以前覺得雷火灸只適合慢性病調理,今天看到了它在緩解各類急性痛癥、炎癥等方面的立竿見影之效,回去要調整診療思路,把這項技術更好地推廣給患者!
夕陽西下,為期一天的培訓班落幕,也為這場跨越千里的非遺傳承之約,畫上了一個圓滿而意味深長的句號。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并非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艾火雖微,可燎原;傳承有道,必久遠。趙氏雷火灸的這把火,承載著六代人的心血與智慧,帶著國家級非遺的榮耀與責任,已經正式在焦作這片底蘊深厚的熱土上點燃。它將與太極的氣韻交融,與懷藥的芬芳共舞,在市中醫院的精心培育下,形成燎原之勢,不僅照亮更多患者的健康之路,更將點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與創新的璀璨未來。
非遺之火,已耀懷川;薪火相傳,正待燎原。
記者 朱傳勝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