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在工業路與中州路交叉口東南角,馬記醬牛肉的招牌不算顯眼,但熟客們閉著眼都能摸到——不為別的,就為這口祖傳的醬香味,還有那口令人難以忘懷的牛肉香。
店門口,這家店的女主人正在熱情地招呼顧客:“來了兄弟,今天要醬牛肉還是牛蹄筋?剛燉好的牛臉剔得干干凈凈!”她手腳麻利地給顧客裝肉。柜臺后面,不到40歲的老板小馬揣著手坐在小馬扎上,偶爾與熟客聊上兩句,眼神里滿是安穩。誰能想到,20多年前,他還是個揣著祖傳醬肉方子、孤身來焦作闖天下的少年。
聊起才知道,中州路上的這家店算起來已經開有八九年了,不過老客都記得,最早它只是市月季市場里的一個小攤位,后來搬到現在的位置,熟客們大都是循著醬香找過來的。
小馬十幾歲就揣著家傳的醬肉方子來焦作闖天下,后來媳婦也跟著來了。小兩口一個掌勺燉肉,一個招呼顧客,把不到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條。玻璃柜里的硬貨樣樣誘人:深褐油亮的醬牛肉、裹著香料碎的五香牛肉、泛著紅油的麻辣牛肉,還有剔得干干凈凈的牛臉、軟嫩的牛肚、筋道的牛蹄筋,每樣都透著新鮮勁兒。
“當年我才十幾歲,背著個布包就從豫南來到了焦作。”小馬聊起往事,語氣輕描淡寫,卻藏著一股闖勁,“一開始在月季市場擺個攤位,起早貪黑燉肉,后來回老家結了婚,就把媳婦接來一起干。”小兩口一個守著鍋燉肉,一個站著柜臺招呼人,從市場小攤到街角小店,一守就是這么多年。如今,他們已有了3個孩子,老家的老人也接來同住,一家熱熱鬧鬧的。“現在已經是實打實的焦作人了!”小馬說。
玻璃柜里的肉依舊是老樣子:醬牛肉、牛肚、牛蹄筋碼得整整齊齊,連最難處理的牛臉都剔得一根絨毛不剩。“老人、孩子都吃咱家的肉,干凈新鮮是底線。”小馬媳婦一邊切肉一邊說,燈光下,濃濃的煙火氣中映襯出她滿臉的笑意,“咱家用的都是當天鮮牛肉,得泡四五個小時去除血水,再反復搓洗,一點雜質都不留,每天三四時就起來燉,大火燒開再小火煨三四個小時,少一分鐘都出不來這醬香。”
正說著,一位大叔推門進來買肉。“小妮兒,給我來點醬牛肉,切厚點!”大叔笑著說,自己是從月季市場就跟著買的老顧客,“一是干凈,你看這牛臉,絨毛剔得一根不剩;二是味道正,祖傳方子燉出來的,醬香裹著肉香,配酒剛好。”
“我可是看著小馬從單身小伙子,到現在一大家子人!”這位大叔笑著說,“肉好,人更實在。現在帶著老人孩子在這兒扎根,咱看著都高興。”
記者夾起一塊剛切的醬牛肉,紋理里浸著醬色,嚼起來瘦而不柴,筋絡彈牙,滿口都是醇厚的肉香和香料的柔和回甘。
夜幕下,燈光照在小店的招牌上。這鍋燉了20多年的醬牛肉,不僅燉出了老味道,更燉出了一個外鄉人在焦作扎根的煙火人生。沒有花哨的裝修,沒有網紅的營銷,這家夫妻小店憑著祖傳的手藝和實在的用料,把一鍋醬肉燉成了焦作人心里的老味道,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里,用汗水打造著屬于他們一家的溫暖。
記者 陳東明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在工業路與中州路交叉口東南角,馬記醬牛肉的招牌不算顯眼,但熟客們閉著眼都能摸到——不為別的,就為這口祖傳的醬香味,還有那口令人難以忘懷的牛肉香。
店門口,這家店的女主人正在熱情地招呼顧客:“來了兄弟,今天要醬牛肉還是牛蹄筋?剛燉好的牛臉剔得干干凈凈!”她手腳麻利地給顧客裝肉。柜臺后面,不到40歲的老板小馬揣著手坐在小馬扎上,偶爾與熟客聊上兩句,眼神里滿是安穩。誰能想到,20多年前,他還是個揣著祖傳醬肉方子、孤身來焦作闖天下的少年。
聊起才知道,中州路上的這家店算起來已經開有八九年了,不過老客都記得,最早它只是市月季市場里的一個小攤位,后來搬到現在的位置,熟客們大都是循著醬香找過來的。
小馬十幾歲就揣著家傳的醬肉方子來焦作闖天下,后來媳婦也跟著來了。小兩口一個掌勺燉肉,一個招呼顧客,把不到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條。玻璃柜里的硬貨樣樣誘人:深褐油亮的醬牛肉、裹著香料碎的五香牛肉、泛著紅油的麻辣牛肉,還有剔得干干凈凈的牛臉、軟嫩的牛肚、筋道的牛蹄筋,每樣都透著新鮮勁兒。
“當年我才十幾歲,背著個布包就從豫南來到了焦作。”小馬聊起往事,語氣輕描淡寫,卻藏著一股闖勁,“一開始在月季市場擺個攤位,起早貪黑燉肉,后來回老家結了婚,就把媳婦接來一起干。”小兩口一個守著鍋燉肉,一個站著柜臺招呼人,從市場小攤到街角小店,一守就是這么多年。如今,他們已有了3個孩子,老家的老人也接來同住,一家熱熱鬧鬧的。“現在已經是實打實的焦作人了!”小馬說。
玻璃柜里的肉依舊是老樣子:醬牛肉、牛肚、牛蹄筋碼得整整齊齊,連最難處理的牛臉都剔得一根絨毛不剩。“老人、孩子都吃咱家的肉,干凈新鮮是底線。”小馬媳婦一邊切肉一邊說,燈光下,濃濃的煙火氣中映襯出她滿臉的笑意,“咱家用的都是當天鮮牛肉,得泡四五個小時去除血水,再反復搓洗,一點雜質都不留,每天三四時就起來燉,大火燒開再小火煨三四個小時,少一分鐘都出不來這醬香。”
正說著,一位大叔推門進來買肉。“小妮兒,給我來點醬牛肉,切厚點!”大叔笑著說,自己是從月季市場就跟著買的老顧客,“一是干凈,你看這牛臉,絨毛剔得一根不剩;二是味道正,祖傳方子燉出來的,醬香裹著肉香,配酒剛好。”
“我可是看著小馬從單身小伙子,到現在一大家子人!”這位大叔笑著說,“肉好,人更實在。現在帶著老人孩子在這兒扎根,咱看著都高興。”
記者夾起一塊剛切的醬牛肉,紋理里浸著醬色,嚼起來瘦而不柴,筋絡彈牙,滿口都是醇厚的肉香和香料的柔和回甘。
夜幕下,燈光照在小店的招牌上。這鍋燉了20多年的醬牛肉,不僅燉出了老味道,更燉出了一個外鄉人在焦作扎根的煙火人生。沒有花哨的裝修,沒有網紅的營銷,這家夫妻小店憑著祖傳的手藝和實在的用料,把一鍋醬肉燉成了焦作人心里的老味道,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里,用汗水打造著屬于他們一家的溫暖。
記者 陳東明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