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從“中原糧倉”到“鄉村強省”
河南以改革破題、以科技賦能、以共富為標
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跑出加速度!
9月9日
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傳來振奮消息:
河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總體完成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硬核答卷”!
發布會上,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表示,“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推動“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實現了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開創新局面提供了堅實支撐。
01
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穩固,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向科技、管護、防控、市場要糧,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協同,累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167萬畝,糧食總產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曉文介紹,在調動農民和地方糧食生產積極性方面,我省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全面實施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政策。
今年以來,河南千方百計抗旱保糧,實現夏糧總產750.01億斤。當前秋糧長勢總體穩定,奪取豐產豐收有基礎、有希望。孫巍峰表示,奪取全年糧食穩產豐收,河南有條件、有底氣、有信心。
同時,我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實施鄉村富民產業和設施種植業發展行動,打造糧食、畜牧漁業、鄉村農文旅等六大產業集群。油料、食用菌產量和生豬存欄量、外調量均位居全國第一,蔬菜產量位居全國第二,肉蛋奶總產量占全國的1/12;培育小麥、生豬、食用菌等18條產業鏈,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鏈式集群發展的路子。
“河南已從‘中原糧倉’變成名副其實的‘國人廚房’和‘世人餐桌’,除了水餃、方便面等傳統產品外,酸辣粉、茶飲品等新興產品頻繁出圈。”孫巍峰說。
全省著力打造運營“豫農優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設萬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和冷鏈食品、先進農機裝備兩個千億級產業聯盟,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10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19家、居全國第二位,國家級農業品牌達45個。漯河市“三鏈同構、農食融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入選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
02
農業科技支撐持續強化,有力夯實農業強省根基
“十四五”以來,我省重構重塑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周口國家農高區等14個國家級農業科創平臺,組建2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構建“人工智能+農業種業”大模型,中原農谷成為全省科技創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極。
種業創新突破明顯。建成50萬份庫容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實現27個地方畜禽品種分級保護全覆蓋;組建種業集團,培育11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建成15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小麥、花生、生豬等供種能力均居全國首位。
“播種用北斗、打藥用無人機、灌溉用手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常態”。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張金龍介紹,我省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主導新階段,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高出全國近14個百分點,小麥、玉米、花生、水稻等糧油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全省規模以上農機裝備企業160多家、產業規模600億元以上,洛陽現代農機裝備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列。建成832個“平急”兩用區域農機服務中心,應急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03
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農民群眾生活更加富足
“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順利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
農業組織化、經營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百千萬”市場化服務格局,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19.6萬家、27.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7萬家。
孫巍峰介紹,我省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不斷強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省農村集體資產達到4226億元,有經營收益的村占比達到86.2%。
在和美鄉村建設方面,我省堅持平原、丘陵、山區不同片區分類指導、組團協同發展理念,以縣域為單元編制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分類制定“和美村、富美村、潔美村”建設標準,培育先導區。
鄉村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全省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7%。5G網絡覆蓋所有行政村,2024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6.3%,均比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孔劍君介紹,我省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全省監測對象返貧致貧風險消除率達到81.8%,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民平均水平。全省農村已建成“五星”支部1465個,脫貧村中“三星”及以上支部占比達到78.56%,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我省緊盯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推動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16縮小到2024年的1.97。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務工就業232.67萬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20年的12201元增長到2024年的17515元,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從“中原糧倉”到“鄉村強省”
河南以改革破題、以科技賦能、以共富為標
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跑出加速度!
9月9日
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傳來振奮消息:
河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總體完成
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硬核答卷”!
發布會上,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表示,“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推動“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實現了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開創新局面提供了堅實支撐。
01
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穩固,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向科技、管護、防控、市場要糧,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協同,累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167萬畝,糧食總產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曉文介紹,在調動農民和地方糧食生產積極性方面,我省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全面實施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政策。
今年以來,河南千方百計抗旱保糧,實現夏糧總產750.01億斤。當前秋糧長勢總體穩定,奪取豐產豐收有基礎、有希望。孫巍峰表示,奪取全年糧食穩產豐收,河南有條件、有底氣、有信心。
同時,我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實施鄉村富民產業和設施種植業發展行動,打造糧食、畜牧漁業、鄉村農文旅等六大產業集群。油料、食用菌產量和生豬存欄量、外調量均位居全國第一,蔬菜產量位居全國第二,肉蛋奶總產量占全國的1/12;培育小麥、生豬、食用菌等18條產業鏈,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鏈式集群發展的路子。
“河南已從‘中原糧倉’變成名副其實的‘國人廚房’和‘世人餐桌’,除了水餃、方便面等傳統產品外,酸辣粉、茶飲品等新興產品頻繁出圈。”孫巍峰說。
全省著力打造運營“豫農優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設萬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和冷鏈食品、先進農機裝備兩個千億級產業聯盟,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10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19家、居全國第二位,國家級農業品牌達45個。漯河市“三鏈同構、農食融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入選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
02
農業科技支撐持續強化,有力夯實農業強省根基
“十四五”以來,我省重構重塑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周口國家農高區等14個國家級農業科創平臺,組建2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構建“人工智能+農業種業”大模型,中原農谷成為全省科技創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極。
種業創新突破明顯。建成50萬份庫容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實現27個地方畜禽品種分級保護全覆蓋;組建種業集團,培育11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建成15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小麥、花生、生豬等供種能力均居全國首位。
“播種用北斗、打藥用無人機、灌溉用手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常態”。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張金龍介紹,我省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主導新階段,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高出全國近14個百分點,小麥、玉米、花生、水稻等糧油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全省規模以上農機裝備企業160多家、產業規模600億元以上,洛陽現代農機裝備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列。建成832個“平急”兩用區域農機服務中心,應急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03
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農民群眾生活更加富足
“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順利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
農業組織化、經營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百千萬”市場化服務格局,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19.6萬家、27.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7萬家。
孫巍峰介紹,我省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不斷強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省農村集體資產達到4226億元,有經營收益的村占比達到86.2%。
在和美鄉村建設方面,我省堅持平原、丘陵、山區不同片區分類指導、組團協同發展理念,以縣域為單元編制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分類制定“和美村、富美村、潔美村”建設標準,培育先導區。
鄉村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全省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7%。5G網絡覆蓋所有行政村,2024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6.3%,均比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孔劍君介紹,我省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全省監測對象返貧致貧風險消除率達到81.8%,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民平均水平。全省農村已建成“五星”支部1465個,脫貧村中“三星”及以上支部占比達到78.56%,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我省緊盯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推動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16縮小到2024年的1.97。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務工就業232.67萬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20年的12201元增長到2024年的17515元,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