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號充電寶能有多大?一整座山。
這個正在建設的大號“空氣充電寶”,是信陽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就在新縣的大別山深處。項目建成后能把光伏、風力發的電能,穩定流暢地接入電網,存儲備用,平衡電網供需。
新縣大山里正在建設的大號“空氣充電寶”(陳玉潔 攝)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關鍵。河南加快推進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動能源替代,2024年迎來“雙超越雙突破”:可再生能源裝機超越火電、新能源裝機超越煤電;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突破50%、年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
在這場綠色變革浪潮中,老區信陽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66.59%,高出全省13個百分點以上,成為河南綠色發展的“尖子生”,也是觀察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鮮活標本。
綠能“風光”無限
8月18日,記者沿著施工通道走進信陽“空氣充電寶”項目現場,看到連接地上場區和地下儲氣硐室的運輸通道已經完成,大山“肚子”內直徑15米、總長1800米、總容量約31萬立方米的空氣壓縮硐室已掘進過半,預計將于2026年年底建成投產。
作為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空氣充電寶”是國內最大的在建300兆瓦級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項目。“項目建成投用后,年發電量將達4.2億千瓦時,相當于35萬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該項目負責人、中儲國能(河南)電力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閔一航介紹。
已經掘進過半的空氣壓縮硐室(齊大江 攝)
這是我省能源發展向“綠”向“新”、加速轉型的一個縮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中部大省河南,搶抓“雙碳”戰略發展機遇,加快可再生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
與河南其他省轄市相比,信陽山多、水豐、光富、風好。綠色生態決定了信陽必須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近年來,信陽不斷放大“綠水青山”生態優勢,持續開發“風光水”資源,綠色資源轉化綠電的重大項目方興未艾。
商城縣黃柏山上的風電機高高矗立(劉宏冰 攝)
大別山上,一座座“風之巨人”頂天立地,呼呼打轉的風機葉片將無形之風轉化為澎湃電能。175.92萬千瓦風電裝機已在老區扎根,65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在建設。隨著風電裝機的持續攀升,信陽正成為全國制造能力最強的陸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千湖之市”信陽,河網密布、水庫星羅,水電開發同樣潛力巨大。
經受今年洪水考驗的袁灣水庫大壩(劉宏冰 攝)
新縣、光山交界處,袁灣水庫大壩鎖住奔涌的潢河。壩上,工人正揮汗如雨,進行工程掃尾工作。“今年年底水庫建成投用后,可年供274萬千瓦時清潔電力。”河南水投袁灣水庫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實說。
隨著袁灣水庫、出山店水庫、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項目相繼建成投用,信陽新增水電裝機將超50萬千瓦。
風電、水電綠能澎湃,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蓬勃發展,化學儲能開新路……老區信陽,“風光”無限,加快形成中部地區以可再生能源發電為主體的綠色能源基地。
“綠電”造福萬家
透明空氣如何變身“超級充電寶”?基本原理很簡單:能量守恒。
“這個壓縮空氣儲能就像一個大氣瓶。”閔一航介紹,在用電低谷時,富余的電能驅動壓縮機將常溫常壓空氣壓縮,儲存到巨大的硐室里邊;在用電高峰期,高溫高壓的壓縮空氣,進入膨脹機驅動發電機組,產生電能向電網供電。
這個“空氣充電寶”,往小了看能有效調節清潔能源供需平衡,往大了說則是破解能源轉型矛盾的一個縮影。
預計2026年年底信陽“空氣充電寶”將建成投產。圖為正在加緊施工的項目現場(視頻截圖)
在追風逐光的路上,我國清潔能源發展駛入快車道。一方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另一方面則因“靠天吃飯”的新能源存在間歇性、波動性,難以大規模接入現有電力系統,并網難、消納難問題日益凸顯。
如何破局?信陽探索布局多元化、大規模儲能項目,為電網裝上智慧“穩定器”,有效將新能源發電的不連續性和用電負荷的穩定性匹配起來。
在光山縣牢山山頂,電網“海量調節器”已經投用。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大別山振興重點能源項目,總裝機100萬千瓦的河南五岳抽水蓄能電站,已有3臺機組投產。項目4臺機組全部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8.57億千瓦時,25萬千瓦單臺機組可月消納綠電4300萬千瓦時。
光山縣五岳抽水蓄能電站的蓄水庫(丁廣陽 攝)
固始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則加緊打造“能量魔術師”。緊張施工的河南明陽20萬噸綠色電氫氨醇實證項目,將聚合周邊70萬千瓦風電,通過“風光發電+儲能+綠氫綠醇”技術路線,實現全鏈零碳排放,為大規模消納綠能提供“河南方案”。
在信陽多個縣區,獨立儲能電站接連上馬。光山縣100兆瓦/200兆瓦時獨立儲能電站全省率先建成投用,信陽高新區、潢川縣項目緊隨其后。這些巨型“電池方陣”,以快速充放電的靈活性,成為電網安全的高效“穩壓器”。
正是這些形態各異、功能互補的多元儲能項目,構建起技術多元、規模宏大的“能量調節器”,推動電力服務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再到“用綠電”的升級。
新能源穩定性解決了,怎樣才能讓企業和群眾更好地使用?信陽在全省率先示范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實現了“電從遠方來”到“電向身邊取”的轉變。
沿大別山高速將軍縣服務區內建設的光伏液冷充電站(劉宏冰 攝)
信陽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王獻富介紹,源網荷儲一體化運營監測平臺相當于一個智慧的“能源管家”,把新能源的生產(風光水火發電站)、輸送(電網)、使用(工廠、園區等用電負荷)、存儲(各類儲能設施)4個環節,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緊密聯動、優化匹配,實現發電、儲電、輸電、用電高效協同。
源網荷儲一體化,在信陽試點企業有著生動的呈現。
走進河南鼎潤科技公司,屋頂光伏源源不斷為自動化生產線輸送綠電,余電存入液冷儲能設備。“這套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一年為企業節省電費約63萬元。”公司副總經理孔垂軍說。
而河南明陽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廠房屋頂,被5.92兆瓦光伏裝機覆蓋,年發電近600萬千瓦時,減少企業電網用電45%以上。
信陽綠能匯集推動區域電網持續強壯。圖為信陽投產的第三座500千伏變電站——金牛變電站(劉宏冰 攝)
乘著河南大力發展新型能源體系的東風,信陽2024年初確定的11個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當年6月全部建成投運,為全省打造出可復制的示范樣板。
2024年12月,《河南省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實施方案》出臺,信陽乘勢而上,共實施項目68個,已建成投用61個。
成效令人振奮。信陽源網荷儲一體化運營監測平臺的數據顯示:試點企業平均用電成本降低18%,峰谷調節效率提升40%。
勇當“碳”路先鋒
放眼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跑出加速度,而“技術就是資源”的趨勢愈加明顯。
信陽“空氣充電寶”就是最好的例證。該項目的儲能技術和儲氣庫密封技術,都是中國科學院重大原創技術創新。建成投用后,儲1千瓦時電能放出0.72千瓦時電,可連續放電4小時,發電效率達72%,“這個效率在傳統和新型壓縮空氣儲能領域都是國際最高水平。”閔一航說。
先進化石能源發電技術,則在支撐信陽另一個重大清潔能源項目加速建設。
位于信陽市平橋區的陜煤信電2×100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機組項目工地上,300多名工人緊張有序施工。這是陜煤電力中部一體化清潔能源示范基地項目,也是河南首批開工建設的100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之一。
“這兩臺機組堪稱‘雙碳’先鋒,比兩臺300兆瓦機組年省標煤65萬噸!”項目經理黃剛表示,項目設計年發電量90億千瓦時,投產后將有效保障豫南區域電力供應,全面提升河南電網安全運行水平。
在信陽,蓬勃發展的風電產業,孕育了新能源綠色裝備制造產業隆起;而產業的集群發展,則賦能新能源開發利用步入快車道。
河南明陽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內正在組裝的風機(劉宏冰 攝)
河南明陽新能源裝備產業園的風機車間正在組裝一個個“龐然大物”。廠長尹權指著一臺陸上7.5兆瓦風機發電機組介紹:“在滿發風速下,一年可發電2800多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9800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萬噸。”
作為中國500強和新能源裝備全球領軍企業,明陽集團與信陽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推動豫東南高新區綠色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固始縣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項目落地。“我們將發揮‘鏈主’效應,在信陽打造千億級新能源高端裝備產業集群,讓新能源產業新質生產力在老區煥發蓬勃生機。”明陽集團中部大區董事長劉學武信心滿滿。
零碳園區引來能源企業入駐。圖為落地豫東南高新區的科創儲能一期項目正在調試生產線(劉宏冰 攝)
行走信陽,不僅看到生態環境的綠,更能感受綠色產業的新。河南儲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電池批量生產;上海能輝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重卡連線成網;萬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地熱能開發利用多元場景應用;鑫磊股份、永泰數能攜手而至,共同做大做強空氣壓縮機中原基地、中原儲能產業園……大別山下,中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高地快速崛起。
澎湃綠電助推綠色產業。圖為萬華生態集團禾香生態板材生產線(劉宏冰 攝)
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放眼河南,各地都在加快布局新能源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在比亞迪等新能源工廠導入、上汽新工廠建設助推下,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銷實現躍遷式增長,首次躋身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前十名;南陽市政府印發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淅減、飛龍、眾德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產品從配套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變;焦作市加快建設中部新能源材料城,龍佰集團鈦白粉產能規模全球第一,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產銷量全球第一……
在這場轉型中,信陽勇當“碳”路先鋒。作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信陽正積極探索降碳與發展協同的信陽經驗。豫東南高新區前瞻布局零碳智慧產業園區,光儲充檢智能超充站、大灣區低碳創新示范園等項目加速落地。“零碳”已成為信陽吸引高端要素的“金字招牌”。華為、360、百度、愛奇藝等數字巨頭紛紛落子,布局算力中心、培育大模型產業,加快構建“綠電+綠算”生態圈。
信陽馭“風”追“光”的實踐,為河南加速能源結構轉型、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勁推力。綠能澎湃,新質生長,中原大地正以信陽等地的先行實踐為引擎,堅定邁向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記者手記:綠能澎湃紅色老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宏冰
越野車轟鳴著攀上黃柏山棋盤石,我看到24座“馭風巨人”傲立山脊,百米長的葉片劃破長空,發出沉穩有力的呼嘯。這風,已不再是山間過客,而是點亮老區新生的能量之源。
“自從這些‘大家伙’立起來,大山里就沒停過電啦!”生于斯、長于斯,在大山里守了30多年的黃柏山林場場長丁大軍感嘆道。
黃柏山上風機林立、風光無限、風景如畫(劉宏冰 攝)
他的記憶,就是一部信陽山村用電的微縮史:20世紀80年代白布巖水庫的小水電,只能在豐水期帶來短暫的光明,枯水期的夜晚依舊要靠油燈搖曳;1995年“村村通”,2007年“戶戶通”,電網延伸了,但“缺煤少電”的痼疾讓停電仍是家常便飯。
缺電,曾是制約這片紅色熱土發展的沉重枷鎖。然而,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一場由科技引領的靜默革命,正將大別山饋贈的風、光、水,轉化為驅動未來的澎湃綠能。
為大山里送來光明的白布巖水庫(劉宏冰 攝)
2012年12月,信陽首個風電項目——黃柏山風電場并網發電,年發電量達3600萬千瓦時。時至今日,信陽全市風電裝機已達175.92萬千瓦。放眼望去,水力、風力、光伏、生物質發電項目如雨后春筍;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化學儲能和電氫氨醇儲能等儲能技術多元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等,不同的技術路線,共同編織成一張能量充沛、保障穩定、平抑波動的智慧之網,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催開多彩產業之花。
“因電量短缺停電?無論城鄉,再沒這事了!”丁場長爽朗的笑聲在山風中格外清晰。這樸實的宣告,是這場能源革命最接地氣的注腳。
商城縣太子崗水庫水面上的光伏矩陣(李景華 攝)
紅日噴薄,為山川鍍上金輝。山下,東方河水庫大壩建設正酣,夯機聲震耳欲聾。順著丁大軍手指的方向遠眺,城郊太子崗水庫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光伏矩陣反射著耀眼的金光,與不遠處商城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內的繁忙景象交相輝映。全省唯一的縣級環保裝備制造產業園已在此集聚19家企業,充沛而穩定的綠電,正助推在此形成百億級水工裝備產業集群。
澎湃的綠能正悄然重塑著這片土地的基因。老區的這場馭風逐光之旅,正釋放出驅動未來的磅礴動能。(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松 劉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