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駐馬店市王守義十三香調味品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
正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花生油生產線忙碌而有序。
新蔡味尼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生產包子。
五得利集團遂平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外,運面粉的車來來往往。本版圖片均為弓華靜 攝
編者按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城市轉型發展愈發成為區域競爭的關鍵變量。
城市何以轉型?難點在于加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這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全省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找準轉型方向,著力抓好產業轉型升級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朝著奮力建設“五個強省”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系列報道特選取我省傳統農業大市、資源型城市、工業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樣本,深入剖析各城市結合實際對資源依賴、路徑鎖定、創新短板等瓶頸的破解之道,進一步探尋其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打開一番新天地的內在邏輯與發展進路。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本報通訊員 苗銀
說到駐馬店,繞不開一個“農”字。
正陽花生久負盛名、平輿白芝麻醇香撲鼻、泌陽花菇俏銷國內外……駐馬店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160億斤以上,肉、奶產量分居全省第一和第二,素有“中原糧倉”“中州油庫”“芝麻王國”之稱。
但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逐步顯現,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如何突破瓶頸,寫好產業增值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駐馬店積極踐行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依托糧食生產核心區資源優勢,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750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380億元,已成為河南省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駐馬店突破“原字號”“食字號”,向“藥字號”產品進軍,“中國藥谷”正在塑造全國生物醫藥版圖中的駐馬店標識。
因地制宜,向“新”謀變,我省傳統農業大市破解發展瓶頸,培育核心競爭力,為城市轉型探路。
工業思維重塑價值鏈
“種麥不愁賣,收益有保障!”7月11日,談及今年的麥收,遂平縣常莊鎮龍泉村村民朱聯合難掩喜悅:“850畝地種的是優質強筋小麥,磨出的面粉筋道有嚼頭,比市場價每斤高1毛錢,直接供給克明面業,每畝地增收100多元。”
12公里外的遂平先進制造業開發區,收儲的小麥被面粉廠加工成餃子粉、面條粉、饅頭專用粉等,隨后被送往毗鄰的食品廠二次加工成為面條、方便面、水餃等產品。
“僅我們公司生產的面制品就有800多種。”遂平克明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吉朝介紹,從散發濃郁地方特色的刀削掛面、陽春面、堿水面,到獨具風味的香菇風味面、玉米風味面等,公司生產的產品幾乎涵蓋了市場所有掛面形態,小麥年加工能力達100萬噸,年產值突破15億元。
從原料生產到初級加工,小麥“身價”翻倍,花生也實現了從田間原料到終端商品的價值躍升。
正花集團網紅食品產業園內,花生化身麻辣脆片、酸奶涂層等4大系列40多個品種的網紅零食。“大數據洞悉年輕人的味蕾偏好,我們根據區域和人群改進口味,比如在廣東推出陳皮味花生,在湖北、四川推出麻辣度高的花生,針對兒童推出了琥珀味和紫薯味的花生。”該公司行政經理熊家豪介紹,企業70%的產品由線上渠道售出,單日銷量達15000單,“正花花生”品牌價值突破10億元。
駐馬店食品產業已形成了糧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調味品、食用菌等門類相對齊全、經濟效益較好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成為全國最大的調味品、芝麻油生產基地。但賣原料多、賣初級產品多,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
“中藥材論噸賣,加工成涼茶后能按瓶賣,小麥加工成食品后價值雖有提升,但若轉化成結晶葡萄糖、結晶果糖等產品至少可增值5倍。”長期研究農業的駐馬店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太廣認為,駐馬店食品產業集群塊頭大而不優,整體競爭力不強,比如農產品轉化率低;加工企業小散弱,帶動能力不足;品牌影響力小,除“十三香”外,本地企業商標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少。
知不足而后進,駐馬店制定了《駐馬店市培育壯大酒飲品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谷物加工及休閑食品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牛羊精深加工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生豬精深加工產業鏈行動方案》等重點產業鏈三年行動方案,強化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平臺支撐,大力培育現代食品產業“鏈主”企業、“頭雁”企業,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力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025年突破2500億元。
院士經濟激活創新鏈
在泌陽縣三物融合產業發展研究院,一座座智慧方艙整齊排列,倉內經過智能化溫控種植的金耳,如金色花朵競相綻放。金耳,被稱為“菌中黃金”,營養含量是普通銀耳的20倍,原本多在云南、貴州等高海拔地區生長,憑何能在北方縣城“落戶”?
研究員郭璞揭開了答案:“智慧方艙內分布著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傳感器,可實時采集溫度、濕度等數據,通過精準調控各項參數,匹配菌菇生長模型,完美復刻菌菇所需的生長環境。”
種菌菇,過去“靠天吃飯”,受季節影響,泌陽以香菇為典型的菌類一年只能栽種一季,且品種較為單薄。為破解技術難題,該縣牽手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掛牌成立河南省第一家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2022年,又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了全國首個“三物融合”產業研究院,賦能產業發展。
現代科技生金,泌陽食用菌由原來的單一秋栽香菇發展到目前的多品種種植,“三菌連種”技術實現全年菌類種植無空當,“三物融合”循環發展模式更在全國樹立了標桿,食用菌全產業鏈綜合產值超百億元。
厚植科研力量,催發產業之樹根深葉茂。類似泌陽食用菌的故事如今在駐馬店正不斷上演。
“花生院士”張新友在正陽縣成功培育出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攻克了花生機械化耕作難題,提高了花生畝產;平輿縣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院士”李培武、省農科院芝麻首席科學家張海洋合作,選育出世界首個抗裂蒴、抗落粒型芝麻品種,貢獻了芝麻產業的河南“芯片”……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長期以來,駐馬店市大專院校少、科研院所少,缺乏農產品加工方面的科研孵化基地和高科技人才,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素質人才引不來、留不住。
怎么辦?發展“院士經濟”激活創新鏈。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院士愿意來駐馬店,一是因為駐馬店連續20多年承辦中國農產品加工貿易洽談會,每年都會邀請院士參會,與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二是堅持服務“留才”,市領導結對聯系院士,安排“一對一”配套團隊,對重點項目“一事一議”給予財政支持等。
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培養一批人才、帶強一個產業。目前駐馬店市擁有院士工作站2個、中原學者工作站8個,累計柔性引進院士32名。諸多科研“智囊”的引入,將人才“才富”轉化為當地產業發展“財富”,為駐馬店市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疊加優勢延伸產業鏈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5河南·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合作對接活動上,駐馬店市市長李躍勇現場推介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駐馬店積極融入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矩陣,創造性推動農產品加工、畜牧業、生物醫藥產業‘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提出打造‘中國藥谷’戰略目標。”李躍勇說。
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駐馬店有優勢。地處“南藥北移、北藥南栽”過渡地區,駐馬店擁有中藥材2000多種,是豫南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夏枯草產量占全國市場供貨量的80%以上。作為產糧大市、畜牧大市,駐馬店年產小麥510多萬噸、玉米250多萬噸,農產品加工是第一大支柱產業,具備推動食藥同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在位于駐馬店經開區的河南金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金燦燦的玉米粒通過高新科技的加持“點糧成金”。“我們每年加工轉化玉米200萬噸。玉米經過深加工,產出的不僅有玉米淀粉、玉米油,還有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等10多種產品,天方藥業和華中正大生產原料藥所需的玉米淀粉就來自這里。”河南金玉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強說,對于微生物發酵類產品,玉米淀粉占其生產成本的70%。如果從外地采購,運輸成本高、周期長,品質也不好把控,駐馬店強大的糧食深加工能力,為各類藥企生物發酵藥原料需求提供了保障。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企業間還探索出了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我們還按照華中正大的需求,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新增一套‘產裝’淀粉乳設備,直接向其供應淀粉乳。”趙建強說,目前,公司已有6個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其他深加工項目也在謀劃布局。屆時,將推動全市玉米深加工產業向更深層次發展,成為駐馬店打造“中國藥谷”延鏈補鏈的重要一環。
“依托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農產品加工優勢,駐馬店市在農業上二次創業,規劃建設中國藥谷,向著千億級現代醫藥產業集群的目標奮勇邁進。”駐馬店市委書記鮑常勇說,從“國際農都”到“中國藥谷”,駐馬店通過資源整合、平臺建設、科技攻關等,產業鏈條實現上下貫通、優勢互補,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工業企業38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產業增速、規模均居全省第一方陣,駐馬店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金霉素預混劑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藥發酵生產基地,躋身河南省重點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行列,實現了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華麗轉身。
農業大市“七十二變”,不僅是駐馬店,沙潁河畔的周口依托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周口臨港開發區糧食產業園等集群建設,培育引進建設一批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到2025年,糧油精深加工產業總產值將達到500億元。
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在發展肉類加工產業鏈的同時進軍休閑食品產業,休閑食品產業總規模達2500億元,占全省的1/5,成為全省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柱。
重塑價值鏈、激活創新鏈、延長產業鏈,在農業大省的版圖上,各地的解法各美其美,都在為農區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
專家點評
謀變鏈條創新品牌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陳明星
河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畜牧大省、經濟作物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在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方面有基礎、有優勢,初步形成了多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有漯河的肉制品加工集群、鄭州的速凍食品集群、商丘的飲料酒集群和新鄉的休閑食品集群等。但同時受限于鏈條較短、創新支撐較弱、價值鏈水平不高等影響,農產品加工大而不強,需要持續錨定“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深化鏈條之變、創新之變、品牌之變,加快農業強省建設。
持續深化鏈條之變。依托優勢特色資源和產業,向前端延伸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圍繞醫用、藥用、保健、美妝、預制等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與裝備制造、包裝印刷、生物醫藥、冷鏈物流、電商平臺、寵物食品等銜接配套、聚集發展,與賞花采摘、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科普研學、農事體驗等業態協同互動、融合發展,形成一批一二三產業貫通、農文旅融合、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業態新模式。
持續深化創新之變。強化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在生物育種、加工制造、機械裝備、食品安全、冷鏈物流、營養健康等主要領域,開展關鍵技術、集成技術和未來前沿技術研究。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創新發展智慧農業。強化模式創新,整合農資、農機、農技、農藝、信息、人才等各類資源,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完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招商與留商并舉,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持續深化品牌之變。提升質量標準,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智慧化監管及溯源體系建設。充分利用河南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樞紐優勢,豐富營銷形式,多維度升級品牌推廣,持續建設豫農優品、美豫糧油品牌矩陣,建立健全省級公用品牌商標授權使用機制。持續壯大“豫字號”農業品牌體系,加快培育特色優勢區域公用品牌、重點企業品牌、重要產品品牌。著力打造“豫字號”農業精品品牌,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文化牌”等鄉土品牌,全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
(作者為河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駐馬店市王守義十三香調味品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
正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花生油生產線忙碌而有序。
新蔡味尼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生產包子。
五得利集團遂平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外,運面粉的車來來往往。本版圖片均為弓華靜 攝
編者按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城市轉型發展愈發成為區域競爭的關鍵變量。
城市何以轉型?難點在于加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這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全省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找準轉型方向,著力抓好產業轉型升級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朝著奮力建設“五個強省”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系列報道特選取我省傳統農業大市、資源型城市、工業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樣本,深入剖析各城市結合實際對資源依賴、路徑鎖定、創新短板等瓶頸的破解之道,進一步探尋其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打開一番新天地的內在邏輯與發展進路。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本報通訊員 苗銀
說到駐馬店,繞不開一個“農”字。
正陽花生久負盛名、平輿白芝麻醇香撲鼻、泌陽花菇俏銷國內外……駐馬店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160億斤以上,肉、奶產量分居全省第一和第二,素有“中原糧倉”“中州油庫”“芝麻王國”之稱。
但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逐步顯現,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如何突破瓶頸,寫好產業增值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駐馬店積極踐行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依托糧食生產核心區資源優勢,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750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380億元,已成為河南省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駐馬店突破“原字號”“食字號”,向“藥字號”產品進軍,“中國藥谷”正在塑造全國生物醫藥版圖中的駐馬店標識。
因地制宜,向“新”謀變,我省傳統農業大市破解發展瓶頸,培育核心競爭力,為城市轉型探路。
工業思維重塑價值鏈
“種麥不愁賣,收益有保障!”7月11日,談及今年的麥收,遂平縣常莊鎮龍泉村村民朱聯合難掩喜悅:“850畝地種的是優質強筋小麥,磨出的面粉筋道有嚼頭,比市場價每斤高1毛錢,直接供給克明面業,每畝地增收100多元。”
12公里外的遂平先進制造業開發區,收儲的小麥被面粉廠加工成餃子粉、面條粉、饅頭專用粉等,隨后被送往毗鄰的食品廠二次加工成為面條、方便面、水餃等產品。
“僅我們公司生產的面制品就有800多種。”遂平克明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吉朝介紹,從散發濃郁地方特色的刀削掛面、陽春面、堿水面,到獨具風味的香菇風味面、玉米風味面等,公司生產的產品幾乎涵蓋了市場所有掛面形態,小麥年加工能力達100萬噸,年產值突破15億元。
從原料生產到初級加工,小麥“身價”翻倍,花生也實現了從田間原料到終端商品的價值躍升。
正花集團網紅食品產業園內,花生化身麻辣脆片、酸奶涂層等4大系列40多個品種的網紅零食。“大數據洞悉年輕人的味蕾偏好,我們根據區域和人群改進口味,比如在廣東推出陳皮味花生,在湖北、四川推出麻辣度高的花生,針對兒童推出了琥珀味和紫薯味的花生。”該公司行政經理熊家豪介紹,企業70%的產品由線上渠道售出,單日銷量達15000單,“正花花生”品牌價值突破10億元。
駐馬店食品產業已形成了糧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調味品、食用菌等門類相對齊全、經濟效益較好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成為全國最大的調味品、芝麻油生產基地。但賣原料多、賣初級產品多,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
“中藥材論噸賣,加工成涼茶后能按瓶賣,小麥加工成食品后價值雖有提升,但若轉化成結晶葡萄糖、結晶果糖等產品至少可增值5倍。”長期研究農業的駐馬店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太廣認為,駐馬店食品產業集群塊頭大而不優,整體競爭力不強,比如農產品轉化率低;加工企業小散弱,帶動能力不足;品牌影響力小,除“十三香”外,本地企業商標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少。
知不足而后進,駐馬店制定了《駐馬店市培育壯大酒飲品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谷物加工及休閑食品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牛羊精深加工產業鏈行動方案》《駐馬店市培育壯大生豬精深加工產業鏈行動方案》等重點產業鏈三年行動方案,強化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平臺支撐,大力培育現代食品產業“鏈主”企業、“頭雁”企業,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力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025年突破2500億元。
院士經濟激活創新鏈
在泌陽縣三物融合產業發展研究院,一座座智慧方艙整齊排列,倉內經過智能化溫控種植的金耳,如金色花朵競相綻放。金耳,被稱為“菌中黃金”,營養含量是普通銀耳的20倍,原本多在云南、貴州等高海拔地區生長,憑何能在北方縣城“落戶”?
研究員郭璞揭開了答案:“智慧方艙內分布著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傳感器,可實時采集溫度、濕度等數據,通過精準調控各項參數,匹配菌菇生長模型,完美復刻菌菇所需的生長環境。”
種菌菇,過去“靠天吃飯”,受季節影響,泌陽以香菇為典型的菌類一年只能栽種一季,且品種較為單薄。為破解技術難題,該縣牽手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掛牌成立河南省第一家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2022年,又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了全國首個“三物融合”產業研究院,賦能產業發展。
現代科技生金,泌陽食用菌由原來的單一秋栽香菇發展到目前的多品種種植,“三菌連種”技術實現全年菌類種植無空當,“三物融合”循環發展模式更在全國樹立了標桿,食用菌全產業鏈綜合產值超百億元。
厚植科研力量,催發產業之樹根深葉茂。類似泌陽食用菌的故事如今在駐馬店正不斷上演。
“花生院士”張新友在正陽縣成功培育出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攻克了花生機械化耕作難題,提高了花生畝產;平輿縣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院士”李培武、省農科院芝麻首席科學家張海洋合作,選育出世界首個抗裂蒴、抗落粒型芝麻品種,貢獻了芝麻產業的河南“芯片”……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長期以來,駐馬店市大專院校少、科研院所少,缺乏農產品加工方面的科研孵化基地和高科技人才,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素質人才引不來、留不住。
怎么辦?發展“院士經濟”激活創新鏈。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院士愿意來駐馬店,一是因為駐馬店連續20多年承辦中國農產品加工貿易洽談會,每年都會邀請院士參會,與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二是堅持服務“留才”,市領導結對聯系院士,安排“一對一”配套團隊,對重點項目“一事一議”給予財政支持等。
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培養一批人才、帶強一個產業。目前駐馬店市擁有院士工作站2個、中原學者工作站8個,累計柔性引進院士32名。諸多科研“智囊”的引入,將人才“才富”轉化為當地產業發展“財富”,為駐馬店市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疊加優勢延伸產業鏈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5河南·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合作對接活動上,駐馬店市市長李躍勇現場推介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駐馬店積極融入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矩陣,創造性推動農產品加工、畜牧業、生物醫藥產業‘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提出打造‘中國藥谷’戰略目標。”李躍勇說。
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駐馬店有優勢。地處“南藥北移、北藥南栽”過渡地區,駐馬店擁有中藥材2000多種,是豫南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夏枯草產量占全國市場供貨量的80%以上。作為產糧大市、畜牧大市,駐馬店年產小麥510多萬噸、玉米250多萬噸,農產品加工是第一大支柱產業,具備推動食藥同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在位于駐馬店經開區的河南金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金燦燦的玉米粒通過高新科技的加持“點糧成金”。“我們每年加工轉化玉米200萬噸。玉米經過深加工,產出的不僅有玉米淀粉、玉米油,還有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等10多種產品,天方藥業和華中正大生產原料藥所需的玉米淀粉就來自這里。”河南金玉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強說,對于微生物發酵類產品,玉米淀粉占其生產成本的70%。如果從外地采購,運輸成本高、周期長,品質也不好把控,駐馬店強大的糧食深加工能力,為各類藥企生物發酵藥原料需求提供了保障。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企業間還探索出了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我們還按照華中正大的需求,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新增一套‘產裝’淀粉乳設備,直接向其供應淀粉乳。”趙建強說,目前,公司已有6個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其他深加工項目也在謀劃布局。屆時,將推動全市玉米深加工產業向更深層次發展,成為駐馬店打造“中國藥谷”延鏈補鏈的重要一環。
“依托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農產品加工優勢,駐馬店市在農業上二次創業,規劃建設中國藥谷,向著千億級現代醫藥產業集群的目標奮勇邁進。”駐馬店市委書記鮑常勇說,從“國際農都”到“中國藥谷”,駐馬店通過資源整合、平臺建設、科技攻關等,產業鏈條實現上下貫通、優勢互補,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工業企業38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產業增速、規模均居全省第一方陣,駐馬店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金霉素預混劑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藥發酵生產基地,躋身河南省重點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行列,實現了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華麗轉身。
農業大市“七十二變”,不僅是駐馬店,沙潁河畔的周口依托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周口臨港開發區糧食產業園等集群建設,培育引進建設一批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到2025年,糧油精深加工產業總產值將達到500億元。
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在發展肉類加工產業鏈的同時進軍休閑食品產業,休閑食品產業總規模達2500億元,占全省的1/5,成為全省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柱。
重塑價值鏈、激活創新鏈、延長產業鏈,在農業大省的版圖上,各地的解法各美其美,都在為農區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
專家點評
謀變鏈條創新品牌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陳明星
河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畜牧大省、經濟作物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在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奮力建設農業強省方面有基礎、有優勢,初步形成了多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有漯河的肉制品加工集群、鄭州的速凍食品集群、商丘的飲料酒集群和新鄉的休閑食品集群等。但同時受限于鏈條較短、創新支撐較弱、價值鏈水平不高等影響,農產品加工大而不強,需要持續錨定“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深化鏈條之變、創新之變、品牌之變,加快農業強省建設。
持續深化鏈條之變。依托優勢特色資源和產業,向前端延伸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圍繞醫用、藥用、保健、美妝、預制等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與裝備制造、包裝印刷、生物醫藥、冷鏈物流、電商平臺、寵物食品等銜接配套、聚集發展,與賞花采摘、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科普研學、農事體驗等業態協同互動、融合發展,形成一批一二三產業貫通、農文旅融合、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業態新模式。
持續深化創新之變。強化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在生物育種、加工制造、機械裝備、食品安全、冷鏈物流、營養健康等主要領域,開展關鍵技術、集成技術和未來前沿技術研究。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創新發展智慧農業。強化模式創新,整合農資、農機、農技、農藝、信息、人才等各類資源,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完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招商與留商并舉,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持續深化品牌之變。提升質量標準,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智慧化監管及溯源體系建設。充分利用河南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樞紐優勢,豐富營銷形式,多維度升級品牌推廣,持續建設豫農優品、美豫糧油品牌矩陣,建立健全省級公用品牌商標授權使用機制。持續壯大“豫字號”農業品牌體系,加快培育特色優勢區域公用品牌、重點企業品牌、重要產品品牌。著力打造“豫字號”農業精品品牌,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文化牌”等鄉土品牌,全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
(作者為河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