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豫你同行 | 講好大思政課,要“小課堂”和“大社會”相結合
更新時間:2025/6/28 19:13:33 來源: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鄭州6月28日電(記者 竇月華 紀佳琦)6月26日,“青春華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采訪團走進鄭州大學,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呂紅分享了如何系統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的深入思考。
劉呂紅指出,當前高校在推進思政教育時,需直面一個現實挑戰(zhàn):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內容存在知識點重復、遞進性不足的問題。“必須構建縱向貫通的思政教育一體化體系。”她強調,破解之道在于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常態(tài)化教研機制,共同系統梳理各學段的核心內容與教學目標,明確知識的銜接點與深化方向。這樣,各學段才能清晰定位,避免簡單重復,讓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都能接受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思政教育。
劉呂紅強調,真正提升思政育人實效,必須實現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日常思政的緊密結合,形成強大育人合力。這其中的關鍵力量是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組成的“三支隊伍”。她分析道,輔導員側重日常針對性教育,思政課教師深耕理論教學,專業(yè)課教師精于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雖然工作各有側重,實則緊密相連。關鍵在于找到結合點!”劉呂紅認為,需從工作性質、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等方面深入探索,使輔導員工作有效融入、參與并協同思政課和專業(yè)課教師的教學實踐,構建系統化的協同育人運行機制。這不僅能提升思政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教書育人的精準度,也將極大深化輔導員管理服務育人的內涵。
如何讓書本理論真正入腦入心?劉呂紅提出的第三點核心方法是推動“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深度融合。“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絕不能成為束之高閣的理論,”她表示,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去轉化認知、親身經歷,深刻體會理論背后的生命力與魅力。“當他們走出校園,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厚重底蘊,親眼目睹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時,那種震撼會讓學生‘起雞皮疙瘩’。”劉呂紅說,這種親身獲得的沖擊力是非常巨大的。她同樣強調,這首先要求教師自身必須“走出象牙塔”。“老師如果不去了解社會,他的課程內容也會是干癟、不生動的,即使掌握了理論,也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分析對象;如果不深入學生群體,就無法精準把握他們的困惑,同樣找不到分析切入點;即便找到了對象,如果缺乏切身體驗、深入思考和真切感受,也難以有深刻的剖析。”劉呂紅認為,教師的學習必然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回歸理論”的反復交互、深化研究的過程。
在劉呂紅看來,當縱向貫通的一體化體系、“三支隊伍”的協同育人效能以及“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深度融合這三大路徑共同發(fā)力、形成合力時,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而言,大思政課都將煥發(fā)出更加立體的質感、更強的針對性,呈現出一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良好態(tài)勢。她總結道,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大平臺”、“大協同”、“大成果”三個維度協同發(fā)力。她建議鼓勵高校與中小學聯合申報思政教育研究項目,共同開發(fā)一體化課程資源,更倡導將理論教育有機融入學生的日常現實生活場景,最終推動思政教育從單一主體、單向輸出,向多元協同、立體滲透的高質量育人形態(tài)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