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淬火與新生:民企三十年發展微樣本透析
——從萬洋集團綠色循環發展之路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
三十年前,中國民營經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蓬勃生長;三十年后,民營企業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版圖的中流砥柱。
在這部波瀾壯闊的民營經濟發展長卷中,河南濟源的萬洋集團以“愚公精神”特有的堅韌,輔以“永不熄火”的創業思維,圍繞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從一家土法煉鉛作坊,逐步成長為橫跨綠色冶煉、貴金屬加工、復合肥和建材、大健康、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年營業收入超400億元人民幣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完成了從個體突圍到生態共建的華麗蛻變。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萬洋集團的成長軌跡,恰是民營經濟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微觀敘事。
草根初創 在鉛火淬煉中萌發循環“沖動”
1995年,濟源市思禮鎮,48歲的盧一明帶著9名村民湊出的27.5萬元,點燃了有色冶煉的第一把火。彼時,濟源民營鉛冶煉行業仍呈現零星探索的初創、粗放發展階段。萬洋也經歷著民營經濟初創期的困境。
“起初,我們只是想著在煉過的廢渣里能提煉其它有色金屬,沒想到這竟成了萬洋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根本。”萬洋集團董事長盧一明回憶道。這種原始的循環利用意識,恰與同期中國民營經濟的草創特征不謀而合。
1993年憲法修正案首次明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鄉鎮企業進一步掀起了熱潮。萬洋的起步雖顯粗放,卻在骨子里埋下了循環經濟的基因。
“我們可能是最早意識到循環經濟價值的企業之一。”站在萬洋循環經濟產業圖譜前,萬洋集團黨委書記盧軍亮自豪地說道。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襲來,鉛價從每噸6500元暴跌至3800元。“我們倉庫堆滿了貨,銀行天天催債。”萬洋集團總經理盧振海翻出當年的賬本,言語中仍難掩艱難與苦澀。最困難時,全體員工集體降薪30%,但無一人離職。這種堅韌,在溫州打火機產業集體抗訴歐盟反傾銷、東莞玩具企業抱團應對國際市場危機等事件中,都能找到共鳴。
世紀之交,民營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彼時的萬洋購置先進設備,順利投產年產一萬噸的電解鉛生產線。生產過程中,萬洋進一步探索產品鏈上的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技術,為后續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同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影響下,沿海地區民企紛紛出海,萬洋也開始試水外貿業務。這種時空交錯的同步共鳴,折射出中國區域經濟的梯度發展特征。
“走出去,我們看到的是更廣闊的市場,接觸到了先進的循環經濟理念與技術,這也再次堅定了萬洋一定要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心。”盧一明說。
綠色突圍 在轉型升級中重構新局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掀起“環保風暴”,冶煉類企業被列入重點監控名單。
“要么升級,要么關停。”盧一明回憶道。萬洋先后斥資購買環保在線檢測設備、電收塵設備,并投資1600多萬元建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污水處理站。
這種陣痛并非個例。在浙江,超過2000家小冶煉廠同期關閉;在廣東,陶瓷產業開啟“煤改氣”革命。中國民營經濟正集體經歷從“量”到“質”的艱難蛻變。而萬洋在時代浪潮中做出了精準的選擇:2008年建成的富氧熔煉生產線,使噸鉛能耗下降42%,這項技術后來被列入國家清潔生產目錄。
2009年,年產30萬噸復合肥的萬洋肥業一期工程投產,萬洋在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扣了新的一環。
201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鼓勵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萬洋再次瞄準市場機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連爐”項目點火成功、與天能電池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綠色能源公司、與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杭氧萬洋氣體公司、與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泰山(萬洋)大型石膏板公司。這些由冶煉為主業,通過對有色金屬冶煉產業線“吃干榨凈”而衍生出來的產業,開始不斷在萬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上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同一時期,中國民企的創新呈現全新態勢,萬洋等一大批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工藝革新實現“老樹新芽”。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65%的發明專利,萬洋的12項再生金屬專利,正是這個創新浪潮中的朵朵浪花。
2017年,萬洋以硒元素為原點,成立河南希百康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正式駛入大健康賽道。2025年3月28日,萬洋集團年產15萬噸鋅基材料綠色智造項目成功點火。
“萬洋今后要做到原料互補,鉛鋅共鏈,并延伸至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最終實現產業共鏈的綠色循環。”盧軍亮表示。
循環共生 在時代命題中彰顯擔當
如今的萬洋,從礦粉到粗鉛、電解鉛、蓄電池極板、蓄電池、鉛酸電池、蓄電池回收,再到粗鉛,形成完整循環鏈條,并延伸拓展出黃金產業、白銀產業、硒產業等多個領域,構建起“鏈上有鏈”的綠色循環發展格局。
這種“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模式,呼應著新時代對民營企業的全新期待。
在“雙碳”目標下,萬洋的轉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其開發的“城市礦山”系統,通過物聯網整合3.6萬個回收網點,使廢舊電池回收率提升至98%。
“這不僅是商業創新,更是社會治理創新。”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的評價,點明了當代民企的角色進化——從單純的財富創造者升級為社會問題的探索解決者。
從對村辦企業的幫扶,到帶動周邊大量群眾就業;從村民到企業員工再到企業股東的身份轉換;從建設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到助力鄉村醫療系統升級;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到教育基金的投放;萬洋在產業創富的同時,實現了從單點幫扶到構建生態閉環共富模式的轉變,刻畫出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過去我們說辦企業要賺錢,現在要算經濟賬、生態賬、社會賬三本賬。”盧一明的企業發展理念,折射出今日民營企業家群體的認知升華。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正式發布,“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此時,萬洋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次年1月5日,萬洋集團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授予“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同年,萬洋集團正式布局鈉離子電池產業,與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共同開發鈉離子材料,與洛陽新能源、洛陽泓鈉共同建設生產基地,并著手布局廢舊鋰電池綜合回收項目。這一系列舉措,與國家政策呼應共振,生動詮釋了“時代造就企業,企業回報時代”的深層邏輯。
2025年4月3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公布,為中國民營企業注入更強信心。“創業一直在路上!”盧一明坦言。
當下一個三十年開啟時,萬洋面臨的考題已然升級:如何從“制造”邁向“創造”?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優化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又該如何迭代產品線與商業模式,保持創新活力?解題過程或許充滿挑戰,但作為誕生于愚公故里的民營標桿企業,萬洋已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術實力與市場韌性,必將在時代大潮中穩健前行,書寫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篇章。(完)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淬火與新生:民企三十年發展微樣本透析
——從萬洋集團綠色循環發展之路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
三十年前,中國民營經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蓬勃生長;三十年后,民營企業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版圖的中流砥柱。
在這部波瀾壯闊的民營經濟發展長卷中,河南濟源的萬洋集團以“愚公精神”特有的堅韌,輔以“永不熄火”的創業思維,圍繞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從一家土法煉鉛作坊,逐步成長為橫跨綠色冶煉、貴金屬加工、復合肥和建材、大健康、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年營業收入超400億元人民幣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完成了從個體突圍到生態共建的華麗蛻變。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萬洋集團的成長軌跡,恰是民營經濟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微觀敘事。
草根初創 在鉛火淬煉中萌發循環“沖動”
1995年,濟源市思禮鎮,48歲的盧一明帶著9名村民湊出的27.5萬元,點燃了有色冶煉的第一把火。彼時,濟源民營鉛冶煉行業仍呈現零星探索的初創、粗放發展階段。萬洋也經歷著民營經濟初創期的困境。
“起初,我們只是想著在煉過的廢渣里能提煉其它有色金屬,沒想到這竟成了萬洋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根本。”萬洋集團董事長盧一明回憶道。這種原始的循環利用意識,恰與同期中國民營經濟的草創特征不謀而合。
1993年憲法修正案首次明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鄉鎮企業進一步掀起了熱潮。萬洋的起步雖顯粗放,卻在骨子里埋下了循環經濟的基因。
“我們可能是最早意識到循環經濟價值的企業之一。”站在萬洋循環經濟產業圖譜前,萬洋集團黨委書記盧軍亮自豪地說道。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襲來,鉛價從每噸6500元暴跌至3800元。“我們倉庫堆滿了貨,銀行天天催債。”萬洋集團總經理盧振海翻出當年的賬本,言語中仍難掩艱難與苦澀。最困難時,全體員工集體降薪30%,但無一人離職。這種堅韌,在溫州打火機產業集體抗訴歐盟反傾銷、東莞玩具企業抱團應對國際市場危機等事件中,都能找到共鳴。
世紀之交,民營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彼時的萬洋購置先進設備,順利投產年產一萬噸的電解鉛生產線。生產過程中,萬洋進一步探索產品鏈上的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技術,為后續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同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影響下,沿海地區民企紛紛出海,萬洋也開始試水外貿業務。這種時空交錯的同步共鳴,折射出中國區域經濟的梯度發展特征。
“走出去,我們看到的是更廣闊的市場,接觸到了先進的循環經濟理念與技術,這也再次堅定了萬洋一定要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心。”盧一明說。
綠色突圍 在轉型升級中重構新局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掀起“環保風暴”,冶煉類企業被列入重點監控名單。
“要么升級,要么關停。”盧一明回憶道。萬洋先后斥資購買環保在線檢測設備、電收塵設備,并投資1600多萬元建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污水處理站。
這種陣痛并非個例。在浙江,超過2000家小冶煉廠同期關閉;在廣東,陶瓷產業開啟“煤改氣”革命。中國民營經濟正集體經歷從“量”到“質”的艱難蛻變。而萬洋在時代浪潮中做出了精準的選擇:2008年建成的富氧熔煉生產線,使噸鉛能耗下降42%,這項技術后來被列入國家清潔生產目錄。
2009年,年產30萬噸復合肥的萬洋肥業一期工程投產,萬洋在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扣了新的一環。
201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鼓勵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萬洋再次瞄準市場機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連爐”項目點火成功、與天能電池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綠色能源公司、與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杭氧萬洋氣體公司、與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泰山(萬洋)大型石膏板公司。這些由冶煉為主業,通過對有色金屬冶煉產業線“吃干榨凈”而衍生出來的產業,開始不斷在萬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上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同一時期,中國民企的創新呈現全新態勢,萬洋等一大批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工藝革新實現“老樹新芽”。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65%的發明專利,萬洋的12項再生金屬專利,正是這個創新浪潮中的朵朵浪花。
2017年,萬洋以硒元素為原點,成立河南希百康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正式駛入大健康賽道。2025年3月28日,萬洋集團年產15萬噸鋅基材料綠色智造項目成功點火。
“萬洋今后要做到原料互補,鉛鋅共鏈,并延伸至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最終實現產業共鏈的綠色循環。”盧軍亮表示。
循環共生 在時代命題中彰顯擔當
如今的萬洋,從礦粉到粗鉛、電解鉛、蓄電池極板、蓄電池、鉛酸電池、蓄電池回收,再到粗鉛,形成完整循環鏈條,并延伸拓展出黃金產業、白銀產業、硒產業等多個領域,構建起“鏈上有鏈”的綠色循環發展格局。
這種“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模式,呼應著新時代對民營企業的全新期待。
在“雙碳”目標下,萬洋的轉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其開發的“城市礦山”系統,通過物聯網整合3.6萬個回收網點,使廢舊電池回收率提升至98%。
“這不僅是商業創新,更是社會治理創新。”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的評價,點明了當代民企的角色進化——從單純的財富創造者升級為社會問題的探索解決者。
從對村辦企業的幫扶,到帶動周邊大量群眾就業;從村民到企業員工再到企業股東的身份轉換;從建設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到助力鄉村醫療系統升級;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到教育基金的投放;萬洋在產業創富的同時,實現了從單點幫扶到構建生態閉環共富模式的轉變,刻畫出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過去我們說辦企業要賺錢,現在要算經濟賬、生態賬、社會賬三本賬。”盧一明的企業發展理念,折射出今日民營企業家群體的認知升華。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正式發布,“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此時,萬洋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次年1月5日,萬洋集團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授予“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同年,萬洋集團正式布局鈉離子電池產業,與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共同開發鈉離子材料,與洛陽新能源、洛陽泓鈉共同建設生產基地,并著手布局廢舊鋰電池綜合回收項目。這一系列舉措,與國家政策呼應共振,生動詮釋了“時代造就企業,企業回報時代”的深層邏輯。
2025年4月3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公布,為中國民營企業注入更強信心。“創業一直在路上!”盧一明坦言。
當下一個三十年開啟時,萬洋面臨的考題已然升級:如何從“制造”邁向“創造”?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優化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又該如何迭代產品線與商業模式,保持創新活力?解題過程或許充滿挑戰,但作為誕生于愚公故里的民營標桿企業,萬洋已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術實力與市場韌性,必將在時代大潮中穩健前行,書寫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篇章。(完)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