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悅連城 徐兵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規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從糧食到食物,對河南而言,不僅是觀念拓展,更是能力考驗。
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河南的一張王牌。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有人曾打過一個比方:每10碗中國糧,就有一碗產自河南;每4個饅頭,就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
糧食大省的厚實家底,可見一斑。支撐這份家底的背后,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以及萬千農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僅靠傳統方式,河南糧食的發展空間有限。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河南糧食要取得長足發展,不能只盯著初級農產品,跳出單一的口糧邏輯,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在河南,一批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正以不同方式回答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比如牧原,近幾年在合成生物、飼料蛋白替代、生物發酵等前沿領域落子布局,不斷提高養殖效率、降低碳排放。其目標不只是“把豬養好”,而是構建一個基于生物科技的可持續養殖系統。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把農業生產搬進工廠,從依賴自然轉向設計生產。而這,正與規劃中“發展農業工廠”“推進合成生物產業化”等要求高度契合。
從源頭養殖、加工運輸到品牌銷售,雙匯打造覆蓋全國、面向全球的肉類供應網絡;三全通過速凍技術讓家庭飲食進入分分鐘吃好飯的時代;好想你把紅棗從土特產做成了養生品,在禮品經濟的賽道上獨樹一幟。
立足農業,但從不止步傳統。這些企業用實踐表明:發展現代農業,絕不能在靠天吃飯的舊觀念里打轉轉,而是要靠品牌、附加值、消費場景去打開市場。
今天的農業,特別是產業鏈綿長的新農業,越來越成為撬動地方經濟的重要支點。
對河南而言,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必須改變慣性思維,把農業真正當成戰略產業去規劃、投資、服務。
推出更加精準高效的政策。農業補貼不能只補產量,也要補鏈條、強效益。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不是靠簡單獎勵,而是靠機制和預期。
攪動農業人才這一池春水。農業強不強,關鍵看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真正把新農人、新鄉賢吸引進來、留下來、發展好,農業才能變成更有奔頭的事業。
向科技要生產力。數字賦能耕耘者,種地才能從靠經驗變成靠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生產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緊密配合,打開一二三產融合之路,才能不斷拓展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建設農業強國,大省要有大擔當。河南,必須走在前列。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悅連城 徐兵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規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從糧食到食物,對河南而言,不僅是觀念拓展,更是能力考驗。
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河南的一張王牌。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有人曾打過一個比方:每10碗中國糧,就有一碗產自河南;每4個饅頭,就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
糧食大省的厚實家底,可見一斑。支撐這份家底的背后,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以及萬千農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僅靠傳統方式,河南糧食的發展空間有限。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河南糧食要取得長足發展,不能只盯著初級農產品,跳出單一的口糧邏輯,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在河南,一批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正以不同方式回答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比如牧原,近幾年在合成生物、飼料蛋白替代、生物發酵等前沿領域落子布局,不斷提高養殖效率、降低碳排放。其目標不只是“把豬養好”,而是構建一個基于生物科技的可持續養殖系統。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把農業生產搬進工廠,從依賴自然轉向設計生產。而這,正與規劃中“發展農業工廠”“推進合成生物產業化”等要求高度契合。
從源頭養殖、加工運輸到品牌銷售,雙匯打造覆蓋全國、面向全球的肉類供應網絡;三全通過速凍技術讓家庭飲食進入分分鐘吃好飯的時代;好想你把紅棗從土特產做成了養生品,在禮品經濟的賽道上獨樹一幟。
立足農業,但從不止步傳統。這些企業用實踐表明:發展現代農業,絕不能在靠天吃飯的舊觀念里打轉轉,而是要靠品牌、附加值、消費場景去打開市場。
今天的農業,特別是產業鏈綿長的新農業,越來越成為撬動地方經濟的重要支點。
對河南而言,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必須改變慣性思維,把農業真正當成戰略產業去規劃、投資、服務。
推出更加精準高效的政策。農業補貼不能只補產量,也要補鏈條、強效益。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不是靠簡單獎勵,而是靠機制和預期。
攪動農業人才這一池春水。農業強不強,關鍵看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真正把新農人、新鄉賢吸引進來、留下來、發展好,農業才能變成更有奔頭的事業。
向科技要生產力。數字賦能耕耘者,種地才能從靠經驗變成靠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生產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緊密配合,打開一二三產融合之路,才能不斷拓展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建設農業強國,大省要有大擔當。河南,必須走在前列。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