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哈爾濱8月19日電 題:為基層癲癇診療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徐凱鑫、顧天成
“專家、專家,您請留步,我還有個問題想問……”
醫院長廊內,癲癇患者鵬鵬的母親小跑著,追上剛剛結束義診的專家團隊,詢問了孩子發病的誘因,得到詳盡的分析后,一邊對著專家鞠躬感謝,一邊念叨著:“這回心里踏實多了。”
這是近日由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專家西部行”齊齊哈爾站的一幕。
“西部行”活動期間,來自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等地的神經科青年專家們前往奔赴黑龍江省內的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和泰來縣人民醫院,開展癲癇義診。
當地不少癲癇患者和家屬聽說后紛紛趕來問診咨詢。
“鵬鵬不久前癲癇復發,還沒及時診治,他的情況不僅要按時吃藥,還需盡快去上級醫院查一下核磁,考慮手術。”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梁樹立在了解鵬鵬的病史后,結合臨床表現,給家屬列出了詳細的用藥說明和后續診療建議。
除了幫助當地患者在“家門口”就有“看好病”的機會,專家們還與兩家基層醫院的癲癇相關科室進行了學術交流,共謀人才隊伍建設、學科發展。
中國抗癲癇協會常務理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癲癇中心主任姚麗芬介紹,2013年起,協會針對基層醫療癲癇診斷分型不規范、偏方使用率較高等問題,專門成立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引導帶動更多青年醫療人才投身抗癲癇事業。圍繞西部或經濟、醫療欠發達地區通過開展講座、義診和宣教等活動,進一步促進癲癇規范化診療。
“烤肉放心吃,啤酒真不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科專家鄭皖亓在為基層群眾開展癲癇疾病科普宣傳的同時,結合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給出十分“接地氣”的建議,臺下的群眾不斷按下手機快門,將專家幻燈片上的科普內容留存下來。
鄭皖亓認為,基層鄉鎮尤其需要加大在癲癇診療中針對認知誤區的科普宣傳。
“有的患者患病后忙于‘找偏方’,到頭來不僅病情未能改善,還衍生出一系列副作用,還有的患者家庭不夠重視,又受限于地方醫療水平,疏于診治,導致延誤治療關鍵階段。”她說。
“孩子得了這病,他爸媽都不在身邊,只能我天天陪著,但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好。”在泰來縣人民醫院,72歲的羅大爺看著年僅10歲、患有癲癇的孫子說。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兒科專家霍亮在為孩子看診后囑咐到:“孩子情況還算穩定,后期好好吃藥,配合康復診療,是有希望好轉的,這是我們的聯系方式和官方購藥平臺,您可以記一下。”
羅大爺告訴記者,他沒白白從鄉里趕過來,“這回好了,以后給孩子看病吃藥更方便了。”
“我們希望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抗癲癇協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段立嶸告訴記者,一次活動的力量或許有限,但它能成為一粒種子,在基層萌發出癲癇診療工作規范化進程的新芽。希望為相關領域醫療工作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推動優質癲癇醫療資源全面下沉。
自2013年啟動以來,“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專家西部行”有關活動已舉辦140余場,足跡遍布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約1.2萬名基層醫務人員帶去專業培訓,為2.2萬余名癲癇患者提供了宣教與義診服務。
“協會不僅帶來了先進的醫療設施,更為我們醫院癲癇診療長足發展打下了基礎。”泰來縣人民醫院院長殷長青說,從進修深造、學術交流、對口支持,到通過遠程醫療的形式開展會診和轉診等幫扶,“西部行”對縣醫院來說宛若一場“及時雨”,讓更多癲癇患者“病有所醫”。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哈爾濱8月19日電 題:為基層癲癇診療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徐凱鑫、顧天成
“專家、專家,您請留步,我還有個問題想問……”
醫院長廊內,癲癇患者鵬鵬的母親小跑著,追上剛剛結束義診的專家團隊,詢問了孩子發病的誘因,得到詳盡的分析后,一邊對著專家鞠躬感謝,一邊念叨著:“這回心里踏實多了。”
這是近日由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專家西部行”齊齊哈爾站的一幕。
“西部行”活動期間,來自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等地的神經科青年專家們前往奔赴黑龍江省內的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和泰來縣人民醫院,開展癲癇義診。
當地不少癲癇患者和家屬聽說后紛紛趕來問診咨詢。
“鵬鵬不久前癲癇復發,還沒及時診治,他的情況不僅要按時吃藥,還需盡快去上級醫院查一下核磁,考慮手術。”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梁樹立在了解鵬鵬的病史后,結合臨床表現,給家屬列出了詳細的用藥說明和后續診療建議。
除了幫助當地患者在“家門口”就有“看好病”的機會,專家們還與兩家基層醫院的癲癇相關科室進行了學術交流,共謀人才隊伍建設、學科發展。
中國抗癲癇協會常務理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癲癇中心主任姚麗芬介紹,2013年起,協會針對基層醫療癲癇診斷分型不規范、偏方使用率較高等問題,專門成立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引導帶動更多青年醫療人才投身抗癲癇事業。圍繞西部或經濟、醫療欠發達地區通過開展講座、義診和宣教等活動,進一步促進癲癇規范化診療。
“烤肉放心吃,啤酒真不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科專家鄭皖亓在為基層群眾開展癲癇疾病科普宣傳的同時,結合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給出十分“接地氣”的建議,臺下的群眾不斷按下手機快門,將專家幻燈片上的科普內容留存下來。
鄭皖亓認為,基層鄉鎮尤其需要加大在癲癇診療中針對認知誤區的科普宣傳。
“有的患者患病后忙于‘找偏方’,到頭來不僅病情未能改善,還衍生出一系列副作用,還有的患者家庭不夠重視,又受限于地方醫療水平,疏于診治,導致延誤治療關鍵階段。”她說。
“孩子得了這病,他爸媽都不在身邊,只能我天天陪著,但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好。”在泰來縣人民醫院,72歲的羅大爺看著年僅10歲、患有癲癇的孫子說。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兒科專家霍亮在為孩子看診后囑咐到:“孩子情況還算穩定,后期好好吃藥,配合康復診療,是有希望好轉的,這是我們的聯系方式和官方購藥平臺,您可以記一下。”
羅大爺告訴記者,他沒白白從鄉里趕過來,“這回好了,以后給孩子看病吃藥更方便了。”
“我們希望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抗癲癇協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段立嶸告訴記者,一次活動的力量或許有限,但它能成為一粒種子,在基層萌發出癲癇診療工作規范化進程的新芽。希望為相關領域醫療工作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推動優質癲癇醫療資源全面下沉。
自2013年啟動以來,“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專家西部行”有關活動已舉辦140余場,足跡遍布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約1.2萬名基層醫務人員帶去專業培訓,為2.2萬余名癲癇患者提供了宣教與義診服務。
“協會不僅帶來了先進的醫療設施,更為我們醫院癲癇診療長足發展打下了基礎。”泰來縣人民醫院院長殷長青說,從進修深造、學術交流、對口支持,到通過遠程醫療的形式開展會診和轉診等幫扶,“西部行”對縣醫院來說宛若一場“及時雨”,讓更多癲癇患者“病有所醫”。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