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成都7月1日電 記者手記:在巴蜀大地感受“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新華社記者蕭永航、葉昊鳴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腹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曾造就了詩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嘆。如今,四川全省公路網總里程42.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1031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37.5萬公里,均位居全國前列。四通八達的交通大動脈突破崇山峻嶺,讓群山不再是天塹,盆地不再是“孤島”。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調研采訪,在巴蜀大地實地感受“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如何一步步實現。
上午8點,記者乘車來到成都的繞城高速公路。這條建成通車于2001年、全長85公里的高速公路,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日均通行車量已達到70萬輛次,節假日峰值可突破百萬輛次。令人意外的是,當天雖然車流量大,但整體交通秩序井然,記者并沒有感覺“很堵”。
“部分‘功勞’應該‘記’給道路兩旁每800米一根的‘智慧桿’。”蜀道集團路網中心副主任謝強介紹,每根“智慧桿”均配有毫米波雷達、槍機、卡口攝像機、魚眼攝像機等設備,結合后臺的人工智能算法決策平臺和數據融合技術,能夠將道路信息24小時全天候準確傳達給管控單位。如有車輛發生事故,信息秒級觸達路巡、交警、交通執法等部門,自動控制情報板、霧燈等路側設備顯示事故信息。除此之外,這條繞城高速部分路段已實現硬路肩分時段彈性開放路權,為緩堵保暢發揮了積極作用。
離開成都,記者驅車一路向西,奔赴下一個目的地——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正在建設中的“超級工程”——G0611川主寺至汶川高速公路(川汶高速)。
據介紹,這條全長198.73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估算投資達到565億元。每公里投資2.8億元的背后,是建設幾乎需要全程“穿山跨壑”的93.7%橋隧比,以及高地震烈度、高寒、高海拔、極端復雜地質等帶來的多重挑戰。
作為連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關鍵紐帶,川汶高速走廊帶沿岷江河谷展布,地形狹窄、切割強烈,起止點高差達到1871米。除此之外,被稱為隧道建設“世界性難題”的軟巖大變形地質問題在全線極其突出,經測算大約有30公里需要在“豆腐渣”中打隧道,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線路選擇避繞了大量大型不良地質災害,勘察時運用航空航天物探、機載激光雷達去植被掃描、無人機三維傾斜攝影等手段。”在先期開工的汶川樞紐互通工程現場,蜀道集團藏高川汶公司董事長袁泉指著巖芯樣本向記者介紹,項目團隊采取9種隧道支護措施應對不同類型的軟巖大變形問題,并積極推進隧道機械化施工,減少作業人員,降低施工風險。此外,全線將大規模采用輕量化的鋼結構橋梁,對岷江、泥石流溝等特殊地形、地質采用“一跨過”,最大限度保證橋梁安全。
時值暑期旅游旺季,距離川汶高速建設現場不遠處,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綿虒服務區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熱情的羌族小伙、藏族姑娘在停車區旁表演起民族歌舞,許多自駕川西的游客隨著音樂載歌載舞。
蜀道集團藏高汶馬公司“格桑花”服務團隊隊長任麗娟介紹,根據當地農文旅產業發展特點,他們會在梨花盛開、甜櫻桃成熟等時間節點開展特色活動,向游客展示藏羌歌舞、民俗非遺,同時在服務區外圍為當地老鄉設置售賣點和展示區,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來自交通運輸部公路局重點公路建設專班的欒海敏感嘆道:“四川地貌多樣,匯聚了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云貴高原、橫斷山脈、青藏高原等地形單元,交通人在這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極為不易,但只要看到老百姓安全舒適出行后露出的笑容,所有的奉獻和努力都值得。”
“蜀道難”已成歷史,“蜀道通”全面實現,“蜀道暢”正加快邁進。到2025年,四川省將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為進一步推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貢獻巴蜀力量。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成都7月1日電 記者手記:在巴蜀大地感受“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新華社記者蕭永航、葉昊鳴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腹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曾造就了詩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嘆。如今,四川全省公路網總里程42.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1031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37.5萬公里,均位居全國前列。四通八達的交通大動脈突破崇山峻嶺,讓群山不再是天塹,盆地不再是“孤島”。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調研采訪,在巴蜀大地實地感受“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如何一步步實現。
上午8點,記者乘車來到成都的繞城高速公路。這條建成通車于2001年、全長85公里的高速公路,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日均通行車量已達到70萬輛次,節假日峰值可突破百萬輛次。令人意外的是,當天雖然車流量大,但整體交通秩序井然,記者并沒有感覺“很堵”。
“部分‘功勞’應該‘記’給道路兩旁每800米一根的‘智慧桿’。”蜀道集團路網中心副主任謝強介紹,每根“智慧桿”均配有毫米波雷達、槍機、卡口攝像機、魚眼攝像機等設備,結合后臺的人工智能算法決策平臺和數據融合技術,能夠將道路信息24小時全天候準確傳達給管控單位。如有車輛發生事故,信息秒級觸達路巡、交警、交通執法等部門,自動控制情報板、霧燈等路側設備顯示事故信息。除此之外,這條繞城高速部分路段已實現硬路肩分時段彈性開放路權,為緩堵保暢發揮了積極作用。
離開成都,記者驅車一路向西,奔赴下一個目的地——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正在建設中的“超級工程”——G0611川主寺至汶川高速公路(川汶高速)。
據介紹,這條全長198.73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估算投資達到565億元。每公里投資2.8億元的背后,是建設幾乎需要全程“穿山跨壑”的93.7%橋隧比,以及高地震烈度、高寒、高海拔、極端復雜地質等帶來的多重挑戰。
作為連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關鍵紐帶,川汶高速走廊帶沿岷江河谷展布,地形狹窄、切割強烈,起止點高差達到1871米。除此之外,被稱為隧道建設“世界性難題”的軟巖大變形地質問題在全線極其突出,經測算大約有30公里需要在“豆腐渣”中打隧道,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線路選擇避繞了大量大型不良地質災害,勘察時運用航空航天物探、機載激光雷達去植被掃描、無人機三維傾斜攝影等手段。”在先期開工的汶川樞紐互通工程現場,蜀道集團藏高川汶公司董事長袁泉指著巖芯樣本向記者介紹,項目團隊采取9種隧道支護措施應對不同類型的軟巖大變形問題,并積極推進隧道機械化施工,減少作業人員,降低施工風險。此外,全線將大規模采用輕量化的鋼結構橋梁,對岷江、泥石流溝等特殊地形、地質采用“一跨過”,最大限度保證橋梁安全。
時值暑期旅游旺季,距離川汶高速建設現場不遠處,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綿虒服務區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熱情的羌族小伙、藏族姑娘在停車區旁表演起民族歌舞,許多自駕川西的游客隨著音樂載歌載舞。
蜀道集團藏高汶馬公司“格桑花”服務團隊隊長任麗娟介紹,根據當地農文旅產業發展特點,他們會在梨花盛開、甜櫻桃成熟等時間節點開展特色活動,向游客展示藏羌歌舞、民俗非遺,同時在服務區外圍為當地老鄉設置售賣點和展示區,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來自交通運輸部公路局重點公路建設專班的欒海敏感嘆道:“四川地貌多樣,匯聚了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云貴高原、橫斷山脈、青藏高原等地形單元,交通人在這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極為不易,但只要看到老百姓安全舒適出行后露出的笑容,所有的奉獻和努力都值得。”
“蜀道難”已成歷史,“蜀道通”全面實現,“蜀道暢”正加快邁進。到2025年,四川省將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為進一步推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貢獻巴蜀力量。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