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頻道
“我愛你們,不光因為你們的樣子,更因為我和你們在一起時,我自己的樣子。”這是上海市虹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以下簡稱“特教中心”)主任、虹口區密云學校教師丁美珍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們柔軟地俯身傾聽孩子的話語,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我們是充滿耐心、善良且美好的”。
近日,丁美珍榮獲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稱號。從事融合教育25年來,她致力于消除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差異,為每個兒童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機會。
讓每個特需兒童都被“看見”
在丁美珍看來,融合教育是兼顧所有兒童“因材施教”,而非對特殊需要兒童另眼相看。比如,將特需兒童從普通班級中隔離出來進行單獨授課,是一種“不融合”的手段,可能會產生反面效果。
她認為,所有兒童的行為問題背后都有生理、心理等多種原因。如果僅把有行為問題的孩子隔離出來交給特教老師,行為問題可能會在當下得到解決,但如果把他們送回原來的環境,可能會周而復始,“因為(行為)問題是在原來的環境產生的,并沒有得到解決。”
作為兒童“行為密碼”的解讀者,丁美珍認為,老師應該撕掉“特殊”標簽,接受孩子的多樣性,學會傾聽和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并給予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為此,她帶領團隊開發了立體式繪本閱讀、音樂治療等38門區域共享課程和上百種教輔具。
讀寫障礙的孩子,看到的字體可能是扭曲變形的,句子是漂浮不定的。于是,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教具:放大版課本,使放大的文字和圖片更易辨認;積木版漢字,讓孩子通過拼搭積木的方式記住字體的空間結構;閱讀條和閱讀棒,將孩子的視線集中在“毫米之間”……
在特教中心的小院里,有幾十種由工作人員栽種的植物,其中一棵鐵樹亭亭玉立。“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是融合教育的‘代言人’。雖然很難,但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見證‘鐵樹開花’。”丁美珍說。
“親手撫摸每個孩子的頭”
2014年,通過虹口區醫教結合項目對重度殘疾兒童進行摸排時,丁美珍第一次見到腦癱兒童小安(化名):他全身只有左手食指能微微動彈,身體癱在床上,眼神空洞地盯著天花板。那時,小安幾乎“與世隔絕”,像其他孩子一樣沐浴陽光、接受教育都是奢求。這讓她深受觸動。
在虹口區教育局、區衛健委、區殘聯等部門的支持下,丁美珍組建送教上門團隊,為小安量身定制服務方案。他們帶著立體式繪本等教輔工具到小安家里為他上課,請醫生上門帶他做康復訓練,營養師為他定制食譜。為了讓家住三樓的小安“走”出家門看世界,虹口區殘聯還為他安裝了爬樓機、鋪設了無障礙坡道。小安的父母對丁美珍說,這些舉措讓他們感受到了教育的溫度和力量。
丁美珍還邀請小安參加特教中心每周開展的“悅讀園”活動,由老師和志愿者帶領特殊需要兒童及其家長,進行音樂治療、繪畫治療、戲劇表演等。一名小志愿者為了讓小安感受到拍球的律動,一只手握著小安的胳膊,另一只手托著籃球,向反重力方向觸碰小安的手掌。“這個小小的舉動不僅幫助小安獲得了新奇體驗,也讓這個志愿者小朋友學會了換個視角看世界。”
丁美珍說:“你需要親手撫摸過每個孩子的頭,才能在服務過程中探究未知,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將已知再次應用,并將其轉化為成果。”
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丁美珍從事教育工作37年,其中從事融合教育25年,見證了上海融合教育工作的發展。
2011年,虹口區開展醫教結合工作項目,長期為該區有醫學康復需求的孩子提供醫教結合服務。2017年,上海市教委打通特殊需求學生參加中考的通道,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四年制職業教育(即中職特教班)。
腦癱女孩曉婷(化名)是受益者之一。2014年,隨班就讀(指讓殘障孩子進入普通班就讀的一種方式——記者注)的她接受了丁美珍團隊的醫教結合服務。經醫學評估和教育綜合評估,當時上四年級的曉婷只認識四十幾個常用字。
為了讓她記住更多常用字,丁美珍開發了積木拼字的教輔工具,根據她的學習進度和接受程度制作了150個常用字,并調整了期末的評價內容和形式。通過丁美珍的幫助,畢業后的曉婷已在慈善超市工作。
丁美珍認為,推進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理念的轉變。“我認為,融合教育最大的難點是讓所有人摘掉心中‘特殊’的帽子,理解每個兒童都需要因材施教。”
今年,在丁美珍的推動下,融合教育理念落地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小學,并在一年級得到應用,這讓她無比欣慰與感動。“我們要點燃所有老師推動融合教育工作的熱情,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我愛你們,不光因為你們的樣子,更因為我和你們在一起時,我自己的樣子。”這是上海市虹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以下簡稱“特教中心”)主任、虹口區密云學校教師丁美珍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們柔軟地俯身傾聽孩子的話語,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我們是充滿耐心、善良且美好的”。
近日,丁美珍榮獲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稱號。從事融合教育25年來,她致力于消除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差異,為每個兒童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機會。
讓每個特需兒童都被“看見”
在丁美珍看來,融合教育是兼顧所有兒童“因材施教”,而非對特殊需要兒童另眼相看。比如,將特需兒童從普通班級中隔離出來進行單獨授課,是一種“不融合”的手段,可能會產生反面效果。
她認為,所有兒童的行為問題背后都有生理、心理等多種原因。如果僅把有行為問題的孩子隔離出來交給特教老師,行為問題可能會在當下得到解決,但如果把他們送回原來的環境,可能會周而復始,“因為(行為)問題是在原來的環境產生的,并沒有得到解決。”
作為兒童“行為密碼”的解讀者,丁美珍認為,老師應該撕掉“特殊”標簽,接受孩子的多樣性,學會傾聽和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并給予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為此,她帶領團隊開發了立體式繪本閱讀、音樂治療等38門區域共享課程和上百種教輔具。
讀寫障礙的孩子,看到的字體可能是扭曲變形的,句子是漂浮不定的。于是,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教具:放大版課本,使放大的文字和圖片更易辨認;積木版漢字,讓孩子通過拼搭積木的方式記住字體的空間結構;閱讀條和閱讀棒,將孩子的視線集中在“毫米之間”……
在特教中心的小院里,有幾十種由工作人員栽種的植物,其中一棵鐵樹亭亭玉立。“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是融合教育的‘代言人’。雖然很難,但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見證‘鐵樹開花’。”丁美珍說。
“親手撫摸每個孩子的頭”
2014年,通過虹口區醫教結合項目對重度殘疾兒童進行摸排時,丁美珍第一次見到腦癱兒童小安(化名):他全身只有左手食指能微微動彈,身體癱在床上,眼神空洞地盯著天花板。那時,小安幾乎“與世隔絕”,像其他孩子一樣沐浴陽光、接受教育都是奢求。這讓她深受觸動。
在虹口區教育局、區衛健委、區殘聯等部門的支持下,丁美珍組建送教上門團隊,為小安量身定制服務方案。他們帶著立體式繪本等教輔工具到小安家里為他上課,請醫生上門帶他做康復訓練,營養師為他定制食譜。為了讓家住三樓的小安“走”出家門看世界,虹口區殘聯還為他安裝了爬樓機、鋪設了無障礙坡道。小安的父母對丁美珍說,這些舉措讓他們感受到了教育的溫度和力量。
丁美珍還邀請小安參加特教中心每周開展的“悅讀園”活動,由老師和志愿者帶領特殊需要兒童及其家長,進行音樂治療、繪畫治療、戲劇表演等。一名小志愿者為了讓小安感受到拍球的律動,一只手握著小安的胳膊,另一只手托著籃球,向反重力方向觸碰小安的手掌。“這個小小的舉動不僅幫助小安獲得了新奇體驗,也讓這個志愿者小朋友學會了換個視角看世界。”
丁美珍說:“你需要親手撫摸過每個孩子的頭,才能在服務過程中探究未知,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將已知再次應用,并將其轉化為成果。”
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丁美珍從事教育工作37年,其中從事融合教育25年,見證了上海融合教育工作的發展。
2011年,虹口區開展醫教結合工作項目,長期為該區有醫學康復需求的孩子提供醫教結合服務。2017年,上海市教委打通特殊需求學生參加中考的通道,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四年制職業教育(即中職特教班)。
腦癱女孩曉婷(化名)是受益者之一。2014年,隨班就讀(指讓殘障孩子進入普通班就讀的一種方式——記者注)的她接受了丁美珍團隊的醫教結合服務。經醫學評估和教育綜合評估,當時上四年級的曉婷只認識四十幾個常用字。
為了讓她記住更多常用字,丁美珍開發了積木拼字的教輔工具,根據她的學習進度和接受程度制作了150個常用字,并調整了期末的評價內容和形式。通過丁美珍的幫助,畢業后的曉婷已在慈善超市工作。
丁美珍認為,推進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理念的轉變。“我認為,融合教育最大的難點是讓所有人摘掉心中‘特殊’的帽子,理解每個兒童都需要因材施教。”
今年,在丁美珍的推動下,融合教育理念落地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小學,并在一年級得到應用,這讓她無比欣慰與感動。“我們要點燃所有老師推動融合教育工作的熱情,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